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
话剧与戏曲比翼,传统共现代齐飞——“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作者:李伟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由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16日至19日先后在南京和上海两地成功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内地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会议组织了8人次的主题演讲,70多位学者宣读了论文,其学术含金量之高,学术探讨的气氛之热烈,为近年来所少见.
-
革命传奇的逼真展现 ——从电影《秋收起义》到话剧《三湾,那一夜》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20世纪的人类历史,本身就具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多彩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与传统意义上因偶然的误会、巧合、离奇造成的传奇性、与浪漫无根的想象造成的传奇性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与强大的意志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现代意味。我们不必回避也不必排斥革命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传奇性,关键是将这种传奇性赋予历史真实感和时代的现实意义。
-
从“汤沈之争”看京剧发展路径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本文以中国戏剧史上的“汤沈之争”所呈现的艺术规律为镜鉴,探寻今天京剧发展的可能路径。作为中国戏剧史的重要一环,京剧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文学性与表演性严重不平衡的状态,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努力,实现京剧的文学与表演平衡发展?本文的回答是肯定的。
-
海派话剧的沉沦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 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会联想到夏衍、沙叶新、赵耀民、曹路生、张献、宗福先、赵化南等剧作家,黄佐临、胡导、杨村彬、胡伟民、陈明正、徐企平、谷亦安、熊源伟、雷国华等导演艺术家,焦晃、俞洛生、祝希娟、奚美娟、李媛媛、娄际成等表演艺术家,熊佛西、朱端钧、顾仲彝、陈恭敏、陈多等戏剧教育家,我们还会想到《上海屋檐下》、《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秦王李世民》、《屋里的猫头鹰》、《芸香》、《歌星与猩猩》、《原罪》、《白娘娘》、《庄周试妻》、《留守女士》、《OK,股票》、《公用厨房》等剧目,我们还会联想到1980年代从上海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戏剧界的思想,使戏剧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剧”。
-
游弋于中西体用之间:王安祈戏剧创作论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王安祈(1955—)在台湾乃至整个华人文艺圈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神奇地将戏迷、学者、编剧、剧团管理者等身份集于一身而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归根结底乃因为她不仅是一个超级大戏迷,而且是一个以爱好为职业的人.中国素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王安祈之于京剧,就属于"乐之者".她常常说,京剧是她的第二生命,剧院是她的第二家园.能将职业与爱好结合起来的人生是幸福的,这样的人生也必然是富有创造力的,所以她在与戏剧有关的研究、创作、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能做出巨大的成绩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
凝历史中国艺术精神,塑当下社会心智形态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去年,剧作家赵耀民"蛰伏"五年的作品《志摩归去》在上海首演。从期待到争论,《志摩归去》的上演,让上海的话剧界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波动。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上海千人计划学者颜海平的关干《志摩归去》的对话发生在该剧上演后不久,之所以要"沉淀"半年之后发表,是期望我们可以更冷静地研究赵耀民的剧作,更冷静地思考舞台上的剧中人行为,以探讨我们今天应该具有怎样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