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
海派话剧的沉沦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近来,随着上海风情话剧《亭子间嫂嫂》、沪语方言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的先后上演,关于“海派话剧”又成了坊间网上热议的话题。 然而,在“海派话剧”这个概念之下,我们想到的远不止这一类以上海方言为手段、以上海历史、风情、民俗为表现对象的话剧作品。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会联想到夏衍、沙叶新、赵耀民、曹路生、张献、宗福先、赵化南等剧作家,黄佐临、胡导、杨村彬、胡伟民、陈明正、徐企平、谷亦安、熊源伟、雷国华等导演艺术家,焦晃、俞洛生、祝希娟、奚美娟、李媛媛、娄际成等表演艺术家,熊佛西、朱端钧、顾仲彝、陈恭敏、陈多等戏剧教育家,我们还会想到《上海屋檐下》、《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秦王李世民》、《屋里的猫头鹰》、《芸香》、《歌星与猩猩》、《原罪》、《白娘娘》、《庄周试妻》、《留守女士》、《OK,股票》、《公用厨房》等剧目,我们还会联想到1980年代从上海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戏剧界的思想,使戏剧舞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剧”。
-
游弋于中西体用之间:王安祈戏剧创作论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王安祈(1955—)在台湾乃至整个华人文艺圈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神奇地将戏迷、学者、编剧、剧团管理者等身份集于一身而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这归根结底乃因为她不仅是一个超级大戏迷,而且是一个以爱好为职业的人.中国素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王安祈之于京剧,就属于"乐之者".她常常说,京剧是她的第二生命,剧院是她的第二家园.能将职业与爱好结合起来的人生是幸福的,这样的人生也必然是富有创造力的,所以她在与戏剧有关的研究、创作、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能做出巨大的成绩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
凝历史中国艺术精神,塑当下社会心智形态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去年,剧作家赵耀民"蛰伏"五年的作品《志摩归去》在上海首演。从期待到争论,《志摩归去》的上演,让上海的话剧界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波动。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上海千人计划学者颜海平的关干《志摩归去》的对话发生在该剧上演后不久,之所以要"沉淀"半年之后发表,是期望我们可以更冷静地研究赵耀民的剧作,更冷静地思考舞台上的剧中人行为,以探讨我们今天应该具有怎样的艺术精神。
-
论罗怀臻剧作的现代意识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罗怀臻剧作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反思与批判专制王权与注重塑造有缺点的男性英雄人物和有情有欲的女性主人公上,但他的英雄人物塑造到了后期也开始追求神圣、完美,女性主人公也过于歌颂其牺牲精神,这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物塑造的失真,也对其现代意识的表达有所损害。总体上看,他的现代意识是与时代潮流保持呼应并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的。
-
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作为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个被写入正史的乞丐,武训的办学精神乃至人生境界已成为一种标杆。从武训逝世到1951年电影《武训传》被批判,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团体、任何政权对武训及其精神有任何质疑,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开始被神化,成为积贫积弱时代教育救国理念、改良主义理想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
欧阳予倩与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
-
作者:李伟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在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史上,欧阳予倩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从新文化人的立场出发,以新歌剧的理论倡导与艺术实践,以新式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把中国戏曲重新带回了与社会大众和时代思潮相联系的轨道。他和田汉等人一道,开创了中国戏曲的现代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