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复古”与“创新”——元杂剧《汉宫秋》的昆剧改编
作者:罗怀臻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早在10年前,湖北某剧团约请我创作剧本,我思索了该剧团该剧种于该地域的风格特点和将可能担纲主演的演员条件,建议该团不妨选择改编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我在当时给他们的建议信中写道:"根据马致远同名元杂剧改编,保留四折一楔子古本结构。艺术格调上追求复古风,借鉴欧洲古典大歌剧风格,提升中国戏曲声乐演唱的表现力,探索戏曲声乐调性的多样化唱法,如独唱、对唱、小合唱、合唱、大合唱
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新论
作者:蓝凡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末上海学生演剧,与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上演的、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的“学生新剧”,以及其后的天津南开的“学生新剧”,是三种并不完全相同类型的舞台演剧形态。清末上海的学生演剧,俗称“学生戏”,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演剧现象——“中国式之新剧”。作为新的演剧形态,这种学生华语剧,其题材内容上的反清民主倾向和舞台形态上极其特别的中西混杂呈现,呈现出明显的题材内容激越性、表演风格实用性、舞台趣味时尚性和演剧传播的非社会性的特征。清末上海学生演剧,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后发生在上海的社会化的新剧(文明戏)运动,产生了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影响。将1907年留日学生演剧定为中国话剧的开端,是用一种完全西方话剧演剧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结果。
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新论
作者:蓝凡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末上海学生演剧,与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上演的、受日本“新派剧”影响的“学生新剧”,以及其后的天津南开的“学生新剧”,是三种并不完全相同类型的舞台演剧形态。清末上海的学生演剧,俗称“学生戏”,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演剧现象—“中国式之新剧”。作为新的演剧形态,这种学生华语剧,其题材内容上的反清民主倾向和舞台形态上极其特别的中西混杂呈现,呈现出明显的题材内容激越性、表演风格实用性、舞台趣味时尚性和演剧传播的非社会性的特征。清末上海学生演剧,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后发生在上海的社会化的新剧(文明戏)运动,产生了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影响。将1907年留日学生演剧定为中国话剧的开端,是用一种完全西方话剧演剧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的结果。
《西厢记》与元杂剧“一人主唱”体制问题——与朱万曙同志商榷
作者:蒋星煜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西厢记》并未遵循“一本四折,一人主唱”之体制,而是五本二十折,一人主唱. 者不到半数,大多数为分唱、合唱,也有大合唱。李卓吾欣赏此剧“一味以摹索为工”与“一 人主唱”是两件事。分唱、合唱与说白中都有发挥作者“摹索”才能的空间。
元杂剧《金线池》语言研究:波多野太郎《元杂剧疏证》述评
作者:蒋星煜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关汉卿的名剧《金线池》国内少有研究者,日本波多野大郎名誉教授以十年之功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的注释,在注音的精确性、释义的广泛性、立目的科学性等方面广征博引,体大思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先秦古剧考略-宋元以前戏曲新探之一
作者:陈多,谢明 日期: 197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1912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才开始形成的论点。此后,大多数治戏曲史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各自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证、研究,阐述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宋、元以前孕育、萌生的过程,取得了不少成绩。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