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作者:王佳硕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是一项有必要并且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创作为中心,比较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元杂剧和能乐的概貌,二者在体制结构和表演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元杂剧和能乐可谓是同源异流。第二章,元杂剧的曲辞表现出“意境”这一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而能乐的词章则体现了“物哀”这一日本的审美观念。从“意境”和“物哀”这两个美学理念出发,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关汉卿和世阿弥的剧本创作来看,元杂剧更注重“意”的表达,以意胜,而能乐更注重“境”的营造,以境胜。第三章,从审美指向上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写意抒情的剧诗,但也显示出不同本质。能乐体现出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符合贵族审美理想的特征,展现出一种“幽玄”之美。元杂剧的审美指向则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幽玄”的“自然”品质。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中,则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重点比较了元杂剧与能乐在文学性特征方面的异同。在戏剧语言风格上,能乐体现的是优雅,符合贵族阶层对高雅的追求。元杂剧的语言则是雅俗共赏。在戏剧冲突上,能乐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冲突,而元杂剧的创作经常是以精炼的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然后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乐中的女主人公多表达对身在远方的爱人的思念和幽怨,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产生幽玄的美感。而元杂剧则歌颂了底层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作者:王佳硕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是一项有必要并且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创作为中心,比较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的异同。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元杂剧和能乐的概貌,二者在体制结构和表演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元杂剧和能乐可谓是同源异流。第二章,元杂剧的曲辞表现出“意境”这一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而能乐的词章则体现了“物哀”这一日本的审美观念。从“意境”和“物哀”这两个美学理念出发,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关汉卿和世阿弥的剧本创作来看,元杂剧更注重“意”的表达,以意胜,而能乐更注重“境”的营造,以境胜。第三章,从审美指向上对元杂剧和能乐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写意抒情的剧诗,但也显示出不同本质。能乐体现出的是内向型、封闭式、符合贵族审美理想的特征,展现出一种“幽玄”之美。元杂剧的审美指向则是外向型、开放式的,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显示出一种不同于“幽玄”的“自然”品质。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中,则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重点比较了元杂剧与能乐在文学性特征方面的异同。在戏剧语言风格上,能乐体现的是优雅,符合贵族阶层对高雅的追求。元杂剧的语言则是雅俗共赏。在戏剧冲突上,能乐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淡化冲突,而元杂剧的创作经常是以精炼的语言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然后很快就把目光聚焦在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设置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能乐中的女主人公多表达对身在远方的爱人的思念和幽怨,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怜悯,产生幽玄的美感。而元杂剧则歌颂了底层女性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读剧杂感:元杂剧经典唱词风格探析
作者:张智勇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唱词的语言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那些主人公的唱词,真切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从而表现人物命运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唱词的语言艺术,优秀的剧作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第三折中,窦娥蒙冤被刽子手押赴刑场。
元杂剧的奇葩——《窦娥冤》
作者:吴静涛 日期: 199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是我国杂剧的黄金时代。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他晚年的作品《窦娥冤》,则是他出色的代表作。日本人青木正儿曾赞之为:“此剧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元人杂剧概说》)。 《窦娥冤》在选材炼意、人物塑造、戏剧结构和曲词宾白诸方面都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元代是我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十分复杂尖锐的时代。当时政治黑暗,是非颠倒。医者不治病救人,却谋财害命;流氓横行不法,但能逍遥法外;官吏不公,贪脏枉法。一般读书人也不得不靠卖儿鬻女过活。其他百姓的生活更可想而知。窦娥的冤案有她后来当大官的父亲给昭雪,广大善良的人们,只有俯首贴耳,任人宰割,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冤狱岂只
元杂剧作家丛考(一)
作者:徐沁君 日期: 199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杨显之杨显之是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莫逆交”,曹本《录鬼簿》记载:“杨显之,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说集》本、孟称舜本《录鬼簿》仅作“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天一阁本有增补:“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交,凡有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从这极简略的传记中可知,关、杨两大杂剧家都是大都人,关汉卿在剧本创作中经常征求显之意见,杨氏亦颇精于此道,从而获得了“杨补丁”的雅号。杨氏作剧八种,今存《酷寒亭》、《潇湘雨》。作为代表作的《潇湘雨》,写一个丈夫背亲弃旧,妻子被遗弃、虐待而终于复合的故事。剧中,先是父女失散,后来父亲做了肃政廉访
略论元杂剧中的科举考试
作者:王颖 日期: 199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在元王朝统治中国的八十多年里,最能影响知识分子生活道路、思想面貌和感情形态的科举制度几乎被废除,知识分子有史以来再次被贬入社会的底层.但元杂剧作家并没有因此而不写科举,虽然没有本朝故事可写,但他们借写元以前各代的故事,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来发表自己对科举考试的看法.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中状元之时是唐贞元年间,《破窑记》中的吕蒙正与寇准是好兄弟,寇准是宋朝著名宰相,吕蒙正的得第自然是在宋朝.再比如关汉卿的作品,《陈母教子》中寇莱公的出现说明陈氏三兄弟参加的是宋代的科举考试,《谢天香》中的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状元及第也必发生在宋朝,《拜月亭》写的是金末时的故事,离元代较近,但主人公蒋世隆的中举也不是在元代本朝.总之,这三十余部作品,没有一部写的是元代的科举考试.元杂剧作家这样费尽心思采用曲笔的方法写科举考试,说明元代中下层知识分子在被剥夺仕进权利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忘记科举考试,这三十余部有关科举考试的元杂剧的存在,就是他们仍关心科举考试的最好证明.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