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戏曲表演艺术一脉相传的具体载体——论昆曲折子戏的历史意义
作者:孙玫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乾嘉以降,折子戏在昆曲演出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折子戏的情节为观众所熟知,观众看折子戏,基本上不是从未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从艺人对已知故事和人物的阐释中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就艺人而论,他们演折子戏也并非是一味重复前人的演剧成品,毫无变化。艺人们总是会不断对折子戏作各种各样的润色或加工,常演常新。这种润色或加工通常是在不改变原作大框架下进行的局部性微调,然而,经年累月之后,世代传承下来的昆曲折子戏就会成为与原文学剧本面貌差别很大的演出版本,形成一种不同于原作的新的演出形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昆曲盛演折子戏的时代,正是众多地方剧种成长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地方戏都曾通过吸收昆曲折子戏中表演艺术的养分而茁壮了自己,众多的戏曲艺人也正是透过昆曲的折子戏,具体接触、把握、承袭了戏曲的表演艺术传统,从而使得戏曲的表演艺术薪火延续,一脉相传。
外部凝视、群体预设与隔绝空间 ——评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作者:刘芳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是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戏剧空间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重点考察了"文人"与"清廷"这两个戏剧活动的参与主体,试图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然而,由于某些理想化预设,作者对文人创作花谱和清廷扶持花部的动机分析都有失简单。此外,她还通过对舞台剧本演变的梳理,考察其中反映的晚清社会气质变化。对变化原因的解释,却仅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着眼,忽略了世界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受到的外部作用。该著总体上体现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文化时某种不自觉的"他者"心态。
清中叶戏曲繁盛的表现及其市场机制成因
作者:盛志梅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中叶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前期的乾隆时代,以昆曲全本戏的衰微与花部诸腔的繁盛为主要表现,在乾隆后期以及嘉庆、道光年间,以折子戏为主流的舞台演出盛极一时,出现了不少演技精湛的演员,并诞生了许多唱腔流派。同时演出市场上戏园子林立、戏班频繁更迭,说明此时剧坛已经形成了决定剧种存亡的市场机制,戏剧演出也就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市场行为。
昆曲折子戏绘本
作者:(明)汤显祖原著 日期: 2019.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曲折子戏绘本
《礼节传簿》:考察明代折子戏演出之重要史料
作者:李慧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第三部分中第四、五、六盏戏曲插演为折子戏演出,该簿所承载的折子戏剧目有110多种.祭仪中插演的折子戏以历史戏与婚恋戏为主,插演历史戏主要随顺祭仪之庄严与恭敬,插演婚恋则是出于娱人的目的.<礼节传簿>呈现了明万历前折子戏演出之原生态,是折子戏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
晚明戏曲集《乐府红珊》的编纂体例与选本个性 ——兼及戏曲文本研究的多向度问题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乐府红珊》是晚明南京书肆广庆堂刊刻、纪振伦编纂的戏曲选本,其出版目标是为文人娱曲与民间戏班演出提供底本。《乐府红珊》创建以"出"为中心的编纂理念和以生活场景为标准的分卷原则,在晚明众多戏曲选本中因体例鲜明而独树一帜。《乐府红珊》百折散出的仪式性特质在成书与搬演两个环节逐次被激发和扬显,其独特的选本个性则启发我们要将案头文本与演出文本、演出语境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揭橥戏曲文本的多重意义。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