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热闹性消解与元明清杂剧舞台场景的转变
作者:朱柯瑾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具有世俗性、大众化审美特征的热闹,无疑是元杂剧最显著的舞台特征之一,突出表现为谐谑性热闹与武打动作排场表演。明代文人一方面承袭了元人对热闹的追求,使得皇家雍容热闹气象以及徐渭式的冷峻热闹不减元人;另一方面,文人剧整体上还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热闹消解的态势。清代纯正文人剧表现出与世俗舞台的彻底剥离,尤其关目排场的淡化、脚色意识的消泯,使得民俗热闹性彻底冰消瓦解。于是在由"闹场"衍化为"闹心"过程中,杂剧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退。
古典戏曲旦脚研究
作者:许强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旦脚的出现是戏曲形态由滑稽调笑伎艺化的演出到故事性人物搬演转变的标志性节点,同时也对戏曲脚色的最终定型与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在戏曲演进某一阶段以及在整个脚色体系中的旦脚考察,并未做过对这一戏曲单个脚色系统、全面的探讨,故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散佚在各个文卷中零碎材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之上,从以下四章逐步展开研究:第一章,对旦脚的起源与定型进行考述。杂剧色无“旦”,通以副末副净的插科打诨演出为主,“装旦”旨为戏谑之意,演故事、扮人物使得原以调笑为主之“旦”地位提高,并存在有别于男性之外女性角色的性别区分,完成了“旦”作为脚色的最终定型。第二章,对南戏、传奇代表作品的梳理,纵深考察旦脚的分化与旦行的形成。在南戏整夯“七脚制”的基础上,传奇以其自身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旦脚显示年龄与性格名目的出现。而原传奇全本戏中处于非主角儿的女性角色在折子戏的光照下却有了不依附于主角儿,展示其自身独有魅力的契机。故为了直观、细致的考察这一重要转变,本文选取明末周朝俊所做传奇《红梅记》以及明清时期所刊录的一些有关《红梅记》折子戏选本进行比刊,期冀寻其答案。第三章,清中叶之花雅之争促成了花部的迅速勃兴,不仅带来了纷纭复杂有别于雅部昆山腔,显示其自身压倒性优势的各个地方性声腔小戏,而且同时也促使中国戏曲至此进入到了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以往地方戏之探讨,多遵循从声腔上做其必要分类,很少甚至没有从地方戏剧种自身独有的脚色体制上做异同区分。其实,地方戏的地方性不仅表现在声腔剧种的相异上,其剧目有自身独有围绕各自剧种脚色设置结构情节的方式,故本章以旦脚为例,见微知著探寻地方戏与脚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四章,为前三章之理论提升,将旦脚为例的脚色研究,置于戏曲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具体集中在杂剧色之“装旦”与戏曲演出的伎艺化;脚色之旦脚与戏曲形态的成熟;旦脚之分化与戏曲文学的发展;旦行之形成与地方戏的兴起四部分展开论述。且选取戏曲发展演化中间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旦脚的确立与旦行的发展,来反观其在女性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朱有燉杂剧中的脚色设置
作者:张召鹏,杨露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作为明代初期最重要的剧作家,长期生活在开封的周宪王朱有嫩虽师法"金元风范",但却大胆进行创新,从而突破了杂剧原有体制的藩篱。从脚色设置方面来看,朱有燉杂剧虽与元杂剧的脚色设置相仿,但分类更为细化更为复杂,分工更加明确合理,使用更加灵活自由,突破了元杂剧一角独唱的范式。朱有燉杂剧中脚色设置的变化,是明代初期戏剧形态演进的具体体现,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古典戏曲旦脚研究
作者:许强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旦脚的出现是戏曲形态由滑稽调笑伎艺化的演出到故事性人物搬演转变的标志性节点,同时也对戏曲脚色的最终定型与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在戏曲演进某一阶段以及在整个脚色体系中的旦脚考察,并未做过对这一戏曲单个脚色系统、全面的探讨,故而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散佚在各个文卷中零碎材料搜集与整理基础之上,从以下四章逐步展开研究:第一章,对旦脚的起源与定型进行考述。杂剧色无“旦”,通以副末副净的插科打诨演出为主,“装旦”旨为戏谑之意,演故事、扮人物使得原以调笑为主之“旦”地位提高,并存在有别于男性之外女性角色的性别区分,完成了“旦”作为脚色的最终定型。第二章,对南戏、传奇代表作品的梳理,纵深考察旦脚的分化与旦行的形成。在南戏整夯“七脚制”的基础上,传奇以其自身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旦脚显示年龄与性格名目的出现。而原传奇全本戏中处于非主角儿的女性角色在折子戏的光照下却有了不依附于主角儿,展示其自身独有魅力的契机。故为了直观、细致的考察这一重要转变,本文选取明末周朝俊所做传奇《红梅记》以及明清时期所刊录的一些有关《红梅记》折子戏选本进行比刊,期冀寻其答案。第三章,清中叶之花雅之争促成了花部的迅速勃兴,不仅带来了纷纭复杂有别于雅部昆山腔,显示其自身压倒性优势的各个地方性声腔小戏,而且同时也促使中国戏曲至此进入到了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考察以往地方戏之探讨,多遵循从声腔上做其必要分类,很少甚至没有从地方戏剧种自身独有的脚色体制上做异同区分。其实,地方戏的地方性不仅表现在声腔剧种的相异上,其剧目有自身独有围绕各自剧种脚色设置结构情节的方式,故本章以旦脚为例,见微知著探寻地方戏与脚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四章,为前三章之理论提升,将旦脚为例的脚色研究,置于戏曲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具体集中在杂剧色之“装旦”与戏曲演出的伎艺化;脚色之旦脚与戏曲形态的成熟;旦脚之分化与戏曲文学的发展;旦行之形成与地方戏的兴起四部分展开论述。且选取戏曲发展演化中间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旦脚的确立与旦行的发展,来反观其在女性文化上的特殊价值。
元初戏剧演出的重要史证--山西新绛元墓戏雕考述
作者:黄竹三,张自成,杨太康,竇楷,袁宏轩 日期: 198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繁荣的重要时期,曾涌现过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剧本,在城乡各地有过频繁的演出。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元代特别是元初戏剧演出的情况,至今还未十分了解,其中若干问题一直引起戏剧史研究者的争论。最近我们在山西新绛县吴岭庄卫家墓中发现一批元代初期的戏雕、舞雕、乐雕和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为了解元初戏剧演出情况和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
晚明戏曲创作净丑脚色的强化
作者:张文珍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净丑是取得喜剧性效果的重要脚色。晚明以前,净丑脚色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他们仅有宾白,动作又多优人自为之,剧作家对之不太用心,在剧中地位相对次要。到晚明,这种状况却大为改观,净丑脚色备受青睐,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剧作家加强对他们的描摹,夸张其形象、动作、语言,增加其戏的分量,净丑因而成为两个异常活跃的行当,给晚明剧坛带来浓郁的喜剧气氛,这是晚明作家有意识追求剧场效果的反映。台湾学者张敬在《论净丑脚色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的重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