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论元杂剧《汉宫秋》中的穿越现象
作者:姚昌炳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马致远《汉宫秋》杂剧中不少曲词出现了时代先后杂糅的穿越现象。剧中虽存有汉代人说唱汉代以后事这种"不合理"情形,可从未影响和动摇此剧的杰出成就与崇高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明清曲论家对历史剧中的此种情况均持宽容态度。这对今人阅读理解古代历史剧和创作当代历史剧,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浅析《汉宫秋》元杂剧结构特点及发展
作者:杨晨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汉宫秋》是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元曲四大悲剧之一。这部元杂剧描述了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种种故事。该部剧通过叙述汉元帝对文武大臣的批评指责和自我反省来表明整个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元代杂剧综合了文学、说唱、民间歌舞等,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一抹亮色。最可贵的是旁敲侧击的烘托出了汉人在民族斗争中败亡的景象,深入与升华来了这部剧的主旨,使人们可以客观的看待与评价金元时期国内的民族斗争。同时也体现出元杂剧写作手法的高超和日渐成熟。
神仙题材与元杂剧创作——以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为例
作者:王亚伟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我国古代剧作家很早就将神仙题材纳入了戏曲创作。其中,马致远对神仙题材的处理颇有高明之处。他在处理神仙题材时往往杂取多个故事合成一个,形成了固定的结构模式,并且善于挖掘神仙的独特内涵,将全真道思想、神仙语言和法术巧妙地融入剧中,于窠臼中出变化,在杂剧的矛盾设置和舞台表演上翻新出奇,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创作的角度审视马致远处理神仙题材的方式,不仅为深入理解马致远神仙道化剧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认识我国古典戏曲在成熟阶段对神仙题材的吸收和表现亦颇有帮助。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特性探析
作者:傅涓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第一章总论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社会传播情况。神仙道化剧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元代道教和道教文学之兴盛,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是元代道教文学和元代杂剧兴盛的最佳证明,这类剧作是作为文士的马致远的苦难体验与全真道教的连接点,故而此类剧作以度脱为戏剧动作来警省世人疏离苦难,同时度化他们进入神仙境界。第二章揭示马致远度脱剧道家式的高蹈出世只是一种表面特征,其中道教教理的真正内涵是被悬置了的。这首先表现在马致远虽在剧中尽力图解全真“清静”炼养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全真内丹心性学的哲学内核。其次,马致远以“闲”统摄神仙道境,具有模糊和暧昧的特征。因为“闲”具有去道家化色彩,是一种带有人间烟火与世俗情趣的、此岸性、不够究竟的神仙境界,不过,马致远对“闲”之内涵进行了艺术性的限定,凸显了剧作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尚的某些关联。第三章从艺术精神的角度来审视马致远度脱剧的审美形态。隐逸是元代文人士大夫身心的重要归宿,度脱剧正是隐逸文化背景下元代文人士大夫艺术追求的一个延伸,表征着一种对精神自由与超越的寻求。在元代各个艺术门类中,“逸”都是一种重要的美学品格。马致远度脱剧更为形而下层面的特征主要是清疏尚简的美学风貌,这可以从马所用之宫调声情相对平缓和谐、情节设置相对简单类同、戏剧主角有类型化倾向、容易识别等方面看出来。第四章从心理和社会生存空间的角度探讨马致远与神仙道化剧的深层关联,文人学士在心理和学养上对仙道剧有亲近感,文人情调也引领着仙道剧的发展方向。且仙道剧于政治、宗教、民俗、商业都有益,因而集场演剧无法被彻底禁制,成为民间话语生命力的象征。
读剧杂感:元杂剧经典唱词风格探析
作者:张智勇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唱词的语言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那些主人公的唱词,真切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从而表现人物命运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唱词的语言艺术,优秀的剧作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第三折中,窦娥蒙冤被刽子手押赴刑场。
元杂剧作家丛考(一)
作者:徐沁君 日期: 199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杨显之杨显之是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莫逆交”,曹本《录鬼簿》记载:“杨显之,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说集》本、孟称舜本《录鬼簿》仅作“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天一阁本有增补:“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交,凡有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从这极简略的传记中可知,关、杨两大杂剧家都是大都人,关汉卿在剧本创作中经常征求显之意见,杨氏亦颇精于此道,从而获得了“杨补丁”的雅号。杨氏作剧八种,今存《酷寒亭》、《潇湘雨》。作为代表作的《潇湘雨》,写一个丈夫背亲弃旧,妻子被遗弃、虐待而终于复合的故事。剧中,先是父女失散,后来父亲做了肃政廉访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