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济南诗派”研究
作者:张勇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济南诗派”是明代中期以后活跃在山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性文学派别,其成员主要由边贡、李攀龙、刘天民、许邦才等济南籍诗人群组成,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年代先后相接,延绵达百年之久,不仅在明代盛于一时,其流风余韵波及清代。本文即从名称由来、形成背景、成员及创作和地位影响等几个方面,在明代中期这一时代背景下试图对这一流派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考察,文章共设六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学界对济南诗派及其核心成员的研究现状,对“济南”这一地域空间进行界定,并简要点明本文所着重讨论的问题。第一章,点明“济南诗派”的名称由来,并概述“济南诗派”作为一个文学派别所具有的流派特征及“济南诗派”成员在创作及风格上的共性倾向。第二章,主要从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文学思潮等方面分析“济南诗派”的形成原因,揭示其之所以形成于明代中期的济南这一特定时代与地域下的缘由所在。第三章,重点介绍“济南诗派”开创者边贡与中坚人物李攀龙;他们的生平、诗歌主张与创作风格以及边贡“古澹清圆”的诗风和李攀龙“雄浑峻洁”的格调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并对其羽翼作概述评说,分析流派成员彼此间的承传关系。第四章,分别以晚明王象春和清初王士禛为例来论述“济南诗派”对明代诗坛及清初王士禛“神韵诗派”的影响,以理清边贡“古澹”诗风—李攀龙“格调”理论—王士禛“神韵”诗说之间的流变线索。 结语部分,从文学流派研究的角度分析“济南诗派”的研究意义,并概括“济南诗派”作为流派的地域性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二十世纪上半叶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任宗仪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自莎剧诞生以来,无论它被传播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十九世纪后期莎剧被当时的传教士带到中国以来,它就逐渐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纳,尤其是自二十世纪初期之后,它在中国社会的给个阶层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不仅仅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社会了解外国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俗等各方面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莎剧的研究越来越多,关于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传播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因为,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状,例如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对外交流、文学创作、思潮变迁等方面;即可以把它当作是我们了解与研究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较为全面的回顾一下近三十年国内学术界对莎剧的研究现状,莎士比亚本人、莎剧作品、莎剧在中国传播等方面都有涉及到,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都为本文的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也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第二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在阐述莎剧能够在当时的中国得到传播的基础,这个传播的基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莎剧创作根源是希腊悲剧和喜剧,而希腊悲剧和喜剧与中国传统戏剧都被世界公认为三大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以性,这些相似性自然也就遗传给了莎剧;本文通过莎剧与关汉卿、汤显祖的戏曲之间的平行比较来印证了这一点。第二个方面是莎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且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都是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都急需进行一场思想上的解放运动,以便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莎剧,自然也就被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选中,这也直接推动了莎剧当时在中国的传播。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莎剧当时在中国传播所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传播途径的问题,另一个是莎剧翻译版本的问题。自从莎剧传播到中国以来,国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接收和传播它;第一种通过是来华的外国传教士的介绍,这是最早的方式;第二种是中国留学生回国后自发传播莎剧的行为,是所有传播途径中最重要的一个;第三种是受到日本的影响,主要是受当时日本戏剧改革运动的影响,中日两国是邻国,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而且在此运动中还为中国培养了许多的莎剧传家。在莎剧被传入中国以后,国内学术界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版本的问题,由于莎士比亚在创作莎剧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英国的一种素诗体,而这种体裁在我们汉语言文学中却无法找到与之完全相对应的体裁,而导致当时国内的学术界采用了两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一种是按照坚持莎剧原文的体裁去翻译;另外一种是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汉语散文或白话形式去翻译莎剧。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莎剧在当时中国传播时所带来的影响。它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给当时中国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无论是文学创作、思潮变迁、学校教育还是其它方面都因为受到了莎剧的影响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学创作方面,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吸收了以莎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的特点下而产生了变化,最终诞生了中国现代话剧。它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在丰富学校教育内容的同时,还改变了学校课程结构的设置,尤其是为中国专门戏剧院校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小说梦境研究
作者:白慧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唐人小说作为唐代文学的另一瑰宝,充分展示了唐才子们的“史才和诗笔和议论”。①他们在继承了前人写梦文学的同时,融入唐代特定的文化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使得唐代梦境小说焕发出灿然夺目的光彩。本文即从唐人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出发,试图分析小说梦境描写中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梦境描写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它的梦境描写对后世写梦文学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梦”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具有特殊性的心理现象,自人类产生意识之日起,就对梦进行了各种推测和探索。上古人类由于科学文化不发达,认为梦是吉凶的预示,及鬼神旨意的传达。本章主要探讨唐前人们对梦现象的认识和探索,主要分析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隋朝时期人们对梦的认识。第二章探讨唐人小说中梦境描写的主要内容,梦境描写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梦境在唐人小说中的艺术表现功能。唐人小说中的梦主要分为四种:爱情之梦,仕宦之梦,奇异之梦,含冤托梦,这几种梦基本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梦的形成主要受到唐前巫文化,神仙方术,天人感应思想,及唐代隆盛的佛道二教的影响。唐代写梦小说丰富的艺术形式也为后世文学所借鉴。第三章主要探讨后世文学作品对唐代梦小说思想以及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汤显祖,蒲松龄,曹雪芹等文学巨匠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唐代梦境文学的影响,创作出了影响巨大,沾溉后世的伟大作品。
论闺阁画家陈书的绘画艺术
作者:钱晴雯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书画家江珂玉曾有“丹青之在闺秀类,多隐而弗彰”的感慨,但他没有意识到,从明朝中晚期以后,女性绘画得到了空前发展。究其因,主要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手工业和商业大发展,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兴盛,女性绘画即闺阁绘画的发展顺应了这种文化思潮;明清闺阁绘画的兴盛,还源于思想界对女性才学的重新认识和赞赏。此时具有先进思想的吕坤、汤显祖、袁宏道等文人,在妇女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反对传统礼教,赞美女性才智的新看法。从而引起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重新审定,也使女性自我意识有所加强。陈书是清代闺阁画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花鸟、山水、人物皆精。本文将陈书的绘画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从宋元花鸣画入手,中期转而精研陈淳的小写意笔墨语言,作品雅逸平淡;晚期则投入到笔墨精细、构图严谨的山水画创作之中,这个时期她的山水画主要师法王蒙;兼作人物,人物画的创作则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相一致。陈书绘画来源于对传统的学习实践。继她之后,其家族成员学画之风日盛。钱界、钱维城、钱载、钱与龄等都精于绘事,受其影响的还有张庚及女画家俞光蕙。“名载石渠”是对其绘画成就的充分肯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的绘画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但她们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绘画视角和状态。但在中国绘画文献的记载里,显得颇为苍白。中国女性绘画史缺失的背后是传统性别意识与观念的反思。本文立足对中国传统女性,在封建社会性别观念受歧视的环境下,以陈书为例,对中国女性画家展开探讨,希望通过陈书的研究来折射新的视角——传统女性绘画的局限性。本文除第一章的绪论、第五章的结语和最后的附录之外,正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陈书所处的社会状态及艺术经历,以期从整体的角度了解陈书。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阐述了陈书的绘画艺术风格及风格成因。从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间段分析陈书各个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以及这些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这些角度来把握陈书绘画的整体风貌。第四章阐述了陈书的艺术对后人的影响及启示。结语主要对陈书绘画艺术进行归纳总结,使观者可以全面地了解陈书。并把陈书的绘画艺术上升到新的社会高度,以期鉴古开今。
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政局
作者:金程丰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着重评价高拱实施的有关吏治改革、财政措施、治理边疆等政策,并以此来分析其对明中后期改革的影响及其所起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高拱的历史地位,还其一个公正的评价,另外还可以给今天的改革提供某些借鉴。 文章分六部分。首先,本文简单回顾了关于高拱研究的历史。第二部分,扼要介绍了高拱的生平,以便人们对高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三部分,分析了明中期的政府统治危机、吏治的腐败、财政危机以及严峻的边疆危机,借以了解高拱实施改革的社会背景。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别论述了高拱的吏治改革、兵制改革、财政改革,为了突出其对明代边疆安定所做出的贡献,又着重介绍了高拱与“俺答封贡”关系,使人们明白高拱在促成“俺答封贡”这一历史事件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对高拱改革措施的分析研究,对高拱改革与明中后期改革的影响作一总体评论,让人们全面认识高拱的改革。第六部分,附录。附录了本人摘编的高拱年谱简编,本文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包括高拱本人的著述、历史文献、今人对高拱进行的研究著作及论文以及本人所使用的工具书目。
王世贞与王锡爵关系研究
作者:汪琼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世贞和王锡爵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贞以文名,锡爵以政显,且二人关系甚密,互有影响,颇值得系统研究。本文将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参照关系交游类文章的研究思路及资料索引,整理王世贞和王锡爵交流的文学诗文资料和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二人的关系,分析二人关系密切的原因和影响。隆庆元年,皇帝大赦天下,王世贞父亲王忬得以平反,自此王世贞和王锡爵往来逐渐密切。王世贞和王锡爵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类型,分别是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多种关系让二人无话不谈,胜似兄弟。二人关系如此密切,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王世贞和王锡爵有着相似的性格品行、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昙阳子事件,使得二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交流。二人的密切交往必然会给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王世贞与王锡爵组成了无形的政治联盟,与张居正同党对抗;王世贞还通过王锡爵,在恳求万历帝早日建储一事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文学创作上,王世贞因王锡爵而结缘昙阳子,使其文学创作以恬淡为宗;因王锡爵完成替父“赠官锡谥”的心愿,并得以履任闲职,因此获得比较闲适安详的晚年,使其文学创作更多着墨于生活小情趣。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