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代宁波府作家研究
作者:陈波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明代宁波府的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宁波府作家全面的考察研究,包括对作家生平、著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描绘出明代近300年宁波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方志、明代诗文总集与地方诗文集等的搜寻,本文作者共发现明代有文学作品传世的作家700多人,所能见到的诗文集100余种。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本文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著述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论文正文前有“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对研究方法及几个问题进行说明以及介绍明代宁波的教育与文化发展状况,并对明代宁波府作家加以历时的综述。从第二章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考察明代各个时期的宁波作家:第二章介绍明前期(洪武到成化时期)的作家。这个时期,宁波刚经历过政治变革,经济、文化虽未得到发展,但产生了不少作家,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家有桂彦良、乌斯道、郑真、陈敬宗、杨守陈、杨守阯等人。第三章介绍明中叶前期(弘治至嘉靖前期)的作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宁波作家的创作开始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宁波文学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当时知名的作家有张琦、张邦奇、张时彻、陈束、范钦等,其中张时彻可谓此时甬上文坛的盟主。第四章介绍明中叶后期(嘉靖后期至万历朝)的作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宁波府的文学开始了全面的发展,这一时期作家类型丰富,作品各具特点,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达到了第二个也是最辉煌的高峰。主要作家有沈一贯、余有丁、屠隆、沈明臣、沈一中、余寅、周朝俊等,其中屠隆的成就最高。第五章介绍明末清初的作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整个中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随着明朝的覆灭,浙东人民纷纷举起抗清的旗帜,而张煌言和钱肃乐成为了浙东地区抗清运动的领袖人物。这一时期的宁波文学带有明显的遗民色彩,主要作家有陈良谟、张煌言、钱肃乐、魏耕等。第六章介绍明代宁波的布衣作家,这是明代宁波文学的特色文化。这一章主要介绍明初的布衣兄弟李孝谦、李悌及明中后期的沈明臣、叶太叔、杨承鲲、吕时等人。这些布衣诗人中,沈明臣成就最高,他是全国颇为知名的布衣诗人,理所应当地也成为甬上布衣诗人的代表人物。第七章介绍明代宁波的家族作家。明代宁波的望族有很多,主要有江北屠氏、槎湖张氏、镜川杨氏、西湖丰氏与砌街李氏等,所以此章主要介绍此这些家族。此外,本文有两个附录,一是明代宁波作家小传,二是明代宁波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
《甔甀洞稿·书信》整理研究
作者:许泽琼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国伦作为明代后七子之一,对晚明文坛以及湖广地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对吴国伦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吴国伦的诗文集尚未得到整理。而且在目前涉及明代诗文及其流派的研究中,对吴国伦的评价偏低,有时甚至直接忽略。正基于此,本论文整理研究吴国伦书信,力图正确把握和评价吴国伦,为明代文学、史学研究提供一个角度和个案。论文分为“研究篇”、“整理篇”两部分。研究篇,试图以《甔甄洞稿·书信》为依托,对吴国伦做一个系统的介绍。篇首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第一节采用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从《甔甄洞稿·书信》中截取大量材料对从清代开始一直存在争议的吴国伦的籍贯问题进行了考辩,并对其家室以及生平做了系统介绍;第二节对《甔甄洞稿》的历代版刻情况作了一个说明。吴国伦的诗文集历代翻刻的比较多,有的是因后人为了弘扬家学而刻,有的是里人为表彰先贤而刻,有的是后学为征国家诗教之兴而刻。本节主要对《甔甄洞稿》及《甔甄洞续稿》的八个全集刻本和两个选集刻本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对万历十二年序刻本的刊刻年代进行了考辨;第三节以吴国伦与“七子”的书信往来为突破口,对“七子”关系中比较复杂、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了梳理。比如在吴国伦与李攀龙的关系中,重点分析了“七子”诗歌创作排名之争、“七子”成员变化之争、吴国伦“境外交”之辩、“党峻伯”之辩、删节李攀龙部分诗文之议等事件。另外,宗臣与吴国伦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竞争与相互欣赏。第四节主要对吴国伦的文学思想进行了一个探索式的解读。“宏襟宇而发其才情”作为吴国伦诗文理论的核心内容,它的形成伴随着吴国伦对诗文创作长期的探索与开拓:从早期诗文的不固守成法而崇尚个性,到中期进士及第之后入七子社,成为诗文复古派的中坚力量,再到隆庆万历年间追求敛衽无言的境界。整理篇,对吴国伦的诗文集《甔甄洞稿》的书信部分进行了校点。校点的底本是明朝万历十二年许国、王世贞等人作序,吴国伦手订整理刊刻而成的版本,亦是《甔甄洞稿》最早的版本,今藏于湖北省图书馆。参校本亦是万历年间的刻本,今藏于武汉市图书馆。主要采用理教、对校、他校、本校等方法。
冯梦龙“情教说”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浩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冯梦龙是晚明著名的白话小说作家和小说批评家,他提出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潮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在明代“心学”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针对晚明政治腐败、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塑造文学形象,重建晚明社会的伦理道德。为达此目的,冯梦龙创作了“三言”、《情史》等系列小说,系统地表述了他欲立“情教”的思想主张。他的“情教说”将晚明的“尊情”思潮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受冯梦龙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影响,他的“情教说”也有其自身的矛盾性,特别是“情教说”在反对“名教”的同时,最终却与“名教”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冯梦龙的“情教说”既有时代思潮的进步性,又有传统观念的腐朽性。本文以冯梦龙的“情教说”为研究对象,拟对冯梦龙的“情教”说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进一步理清“情教说”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实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冯梦龙“情教说”的研究情况做了一个综述,包括对他创作实践的研究和“情教说”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学界对冯梦龙“情教说”及其创作实践研究的学术前沿。第二章主要介绍冯梦龙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从他的人生经历到创作各种体裁的作品进行概括地介绍。第三章研究的是“情教说”产生的思想基础,主要介绍了对“情教说”产生形成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有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至情说”。晚明的进步思想学说和文学思潮深刻影响了冯梦龙的“情教说”,同时,冯梦龙的“情教说”反过来又将晚明时代的“尊情”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分别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介绍了“情教说”形成的过程和发展阶段;从“情教说”构成空间维度的角度介绍了“情教说”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第五章研究的是“情教说”对冯梦龙创作实践的影响和历史评价,分别从“崇尚进步的爱情观”、“反对传统的贞操观”、“尊重商人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冯梦龙在“情教说”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实践。并对冯梦龙“情教说”做出总体评价,主要是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情教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冯梦龙以“教诲诸众生”为目的而设立“情教”,并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名教”针锋相对,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冯梦龙所要设立的“情教”作为一种“教”,其学说不仅缺少实际内容,难于自成一派,而且名实不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冯梦龙高估了自己实力与影响。
晚明南京戏曲活动研究
作者:郭强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活动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课题是“晚明南京戏曲活动研究”。全文共四章,综合考察南京戏曲家的活动及其创作,党争与南京戏曲活动的关系,昆曲在南京的发展,推动昆曲发展繁荣的家班、职业戏班和秦淮妓院,以及晚明日益繁荣的秦淮戏曲活动及其文化特征。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理由及意义,分析了目前晚明南京戏曲活动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章研究晚明南京曲家,包括南京本地戏曲作家及其创作、寓居南京的外地戏曲作家及其创作、戏曲评论家、家班、职业戏班、秦淮歌姬、串客等戏曲演员,力求对这些曲家作全面、充分的考察。本章还重点研究了促进晚明南京剧坛兴旺的两个代表性曲家——汤显祖与潘之恒。纵观昆曲在南京的发展,晚明,昆曲逐渐取代其他唱腔成为剧坛的主导唱腔,它的繁荣成为晚明整个南京戏曲活动鼎盛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家班、职业戏班和秦淮演出对昆曲在南京的发展都居功甚伟。因此,第二章重点考察晚明昆曲在南京发展,昆曲传播的主要方式——家庭戏班、职业戏班和秦淮的昆曲演出、昆曲演员及其度曲。晚明南京的戏曲活动离不...
晚明南京剧坛研究
作者:夏太娣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南京在晚明众多城市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是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联系南北的枢纽,是都市剧坛的代表。晚明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荣,表现出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声腔丰富,演技高超等特点。南京也是戏曲家、各类演员和出版家云集的地方,戏曲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总结的发展,尤其刺激了戏曲刊刻业的兴旺。本文以“晚明南京剧坛”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七章,围绕着南京的戏曲演出,综合考察南京剧坛的各个方面,包括戏曲家活动,作品创作,理论总结以及戏曲刊刻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对于南京这一座城市在明清戏曲发展和流变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准确的评价。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的意义、论述对象,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论述文士在南京的戏曲活动,以地域为经,以时间为纬,以文人社集为链接点勾勒出晚明戏曲家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戏曲家在南京的活动,以初盛、再盛和极盛、尾声四个阶段勾勒出晚明南京戏曲家盛会的概况,揭示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文士与歌姬的交往在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出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密切往来对于提高歌姬戏曲表演的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浪漫的情事也成了文士创作戏曲的重要题材和动力。本文第二章论述文士与青楼歌姬秦淮结缘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以王樨登和马湘兰;梁辰鱼、张献翼和潘之恒以及崇祯年间复社文士与南京艺伎交往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晚明南京演剧形式别具特色,雅集演出和宴会演出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其场面之大,参与之广和技艺之高在江南众多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曲宴这种特别的形式受到文士们的追捧和欢迎,它的出现具有特殊的价值。南京作为南、北都会,也是各类声腔争奇斗艳的场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不仅对昆曲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也为北曲传承作出了贡献。在昆曲全方位覆盖江南,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剧坛垄断地位的形势下,南京能够为北曲遗音留下最后一块阵地,其意义也非同小可。 第四章主要是从青楼演员、家班、职业班社和演员以及串客等四方面着手探讨晚明南京的演员情况。晚明南京演员构成复杂,既有本地培养的娈童和歌姬,也有各地职业戏班演员和串客云集此地,他们阵容强大,表演技艺全面。以青楼演员最为出色,因自幼接受严格的训练,她们具备了成为优秀演员的基本素养,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这些身份卑微而才情出众的女演员成长为南京剧坛上的奇葩,但是她们的艺术生命也极其短暂,往往是昙花一现。家班演员依附性较强,他们的身份很难确认,但也是南京剧坛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家班主人的培养下,为戏曲演出的繁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南京也是数十部戏班的聚集地,来自各地的演员在南京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艺,造成了南京戏曲演出的繁荣局面,也促进了各地戏曲表演、各类声腔间的交流和融合。晚明南京本地戏曲作家的创作水平稍弱于寓居作家,其中两部传奇《双凤记》和《双烈记》均以历史人物的发迹抒写不得志情怀,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杂剧《陌花轩》和崇祯年间问世的反阉时事剧《喜逢春》则以关注现实,批判性较强而著称。寓居作家中以汤显祖和阮大铖成就最高,二人在南京寓居期间都有创作,汤显祖的《紫钗记》是《临川四梦》中最早问世的一部,对其后期创作影响较大。阮大铖存世的《石巢四种》中有三部作品在南京及周边诞生,很多情节是其南都经历的艺术写照,表现出较强的自娱性和影射性,也显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相对于演剧和创作的繁荣,南京的戏曲理论总结也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围绕着戏曲表演和创作而总结的“本色论”,“导演论”和“悲喜剧”等理论,在晚明剧坛别树一帜,这些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南京的戏曲实践活动,由此作为南京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又反过来指导实际演出,表现出了演出和理论总结紧密结合的特点。 长时期以来,南京作为晚明戏曲的刊刻中心,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第七章除了介绍本地书坊的戏曲刊刻成就,和外地书坊对于南京剧坛戏曲刊刻也的贡献外,还重点讨论南京戏曲刊刻兴盛的原因及对于其他戏曲活动的影响。 此外,本文附录以编年的形式勾勒出晚明剧坛戏曲活动的大致历程和主要事件。
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丁功谊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学者。自上世纪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钱谦益一直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为指导,在明末清初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分析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万历年间社会思潮的演变,文坛风会的转向,以及钱谦益的哲学思想、个人交游等方面出发,分析出钱谦益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万历年间,心学走向禅学,思想界围绕无善无恶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随着李贽狱中自刎,东林书院的重建,晚明社会思想开始调整,即由王学返朱学,以宗经为基础,主张经世致用。哲学思想的变动影响到文学领域,复古思潮在万历末年再次兴起。钱谦益虽然出于顾宪成门下,但受管志道、李贽等人的影响,走上了心学的道路。在文学创作上,钱谦益最初走的是秦汉派的路子,后来在归有光、汤显祖、程嘉燧等人的启发下,转而学习唐宋诸家古文,进而批判七子拟古之病。第二章论述钱谦益中年文学思想的发展。天启、崇祯年间主流思潮是尊遗经,贬俗学,经世致用,钱谦益走在了这股思潮的最前面。表现在文学思想上,他提倡尊经复古,重视世风世运。同时,他把晚明心学当作禅学,追求虚空灵明、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肯定日常生活与世俗情欲的合理性,表现在文...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