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临朐四冯”诗论
作者:张秉国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气质的差异,“四冯”诗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冯惟健诗沉雄顿挫、冲逸严整,惟重诗清新俊逸,惟敏诗才气纵横、锋芒时见,惟讷诗典雅俊丽。然而,由于同受庭训,生活经历也部分相似,他们的诗作又呈现出一致性:与七子派“诗必盛唐”的主张不同,“四冯”多写目及身历的山水与农事,流露出与李攀龙等摹拟复古相异的真情。
徐渭的多元化表达——浅谈徐渭《四声猿》之主题
作者:刘一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明代徐渭的杂剧《四声猿》以其奇丽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四声猿》由四种相互独立、长短不一的杂剧《玉禅师》《狂鼓史》《雌木兰》和《女状元》组成,它们的创作时间不尽相同,但作为《四声猿》这一整体的四个部分,它们又拥有一个共同的、多元的主题。本文将从徐渭其人、他所身处的政治环境以及徐渭与《四声猿》等几大部分探讨这一统一的、多元的主题。
元杂剧《连环计》与明传奇《连环记》之主题比较
作者:夏东锋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连环计》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汉家江山的正统思想、君臣道义思想、立功立名思想、崇尚智慧(勇武)的思想、爱美的思想、宿命的宗教迷信思想。明人王济的改写本传奇《连环记》与之相较,在基本主题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两剧变化的背后有深层的历史背景、时代文化特色和文人创作心态等原因。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主题对比
作者:张晓冬,徐朝友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为16-17世纪东西方戏剧的杰出代表,在主题选择上不谋而合,都突出表现了爱情至上、嫉妒、贪婪及追求和谐的主题。但相同的主题由于两位剧作家的主观命意及其作品的客观意蕴之间的距离,作品题材本身的流变给主题带来的限定和变化,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主题的规定性意义等因素的影响又有所不同。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明代折子戏研究
作者:尤海燕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折子戏是中国戏曲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我们了解折子戏的产生、形成过程的窗口。对明代折子戏的形态、内容进行梳理、描述是对戏曲发展史的有益补充。本文第一章探讨明代折子戏产生的原因。明代折子戏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戏曲本身的特点。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由简入奢,厅堂宴会以戏曲佐餐助兴,节日赛社以戏曲敬神悦神,而这些活动多有时间限制,这就为戏曲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清唱传统又使摘段演出的形式易于为人接受,于是折子戏产生的外部条件在此期成熟。同时,戏曲本身大多结构松散,易于拆分,且篇幅冗长,全本演出费时费力,于是,以表演精湛见长、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应运而生。本文第二章梳理、分析明代折子戏的整体状况。本章以明代折子戏选本为主要参考资料,结合各种笔记、小说、方志等资料中透露出来的有关信息,以时间为主轴,将明代折子戏分成明初到嘉靖时期、明万历时期、明天启崇祯时期、明代折子戏余绪期四个阶段来分别进行描述、分析,力图把握明代折子戏的发展脉络,并对各阶段折子戏的表现、特点进行探讨和总结。本文第三章探讨明代折子戏自身的发展演变。明代折...
元杂剧主题及其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作者:林虹 日期: 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在成熟于元代之前,已于宋金时期出现戏曲的早期形式宋杂剧和金院本,但由于只有剧目而无剧本留下,对其内容难以了解。宋金时期的永嘉杂剧成就虽较这二者为高,但从留下的唯一剧本《张协状元》和五、六个剧目看,要么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要么批判对爱情的背叛和忘恩负义,题材还较狭窄。直到出现元代杂剧,中国戏曲才第一次全面而广阔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上则朝廷君臣政治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