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汤显祖“四梦”外的人生
作者:傅林辉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在任时“灭虎”、“纵囚”,回乡后“修桥”、“创办书院”,其“四梦”外的人生表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研究汤显祖其人其“梦”。
汤显祖:从古至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
作者:陈不识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美,是真美;情,是至情。公元402年前,汤显祖66岁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这个倔强的老头儿在江西临川一个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玉茗堂里,他给后人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当是其中魁首,汤显祖也曾自言“一生得意之处,唯在牡丹”。
明代士大夫的遗愿清单
作者:黄鑫,王文照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剧作家汤显祖人生的悲戚之年。这一年,他的母亲吴氏病故,仅仅相隔20天,父亲汤尚贤也随之离去。然后,心力交瘁的汤显祖,也走到了人生的尾声。 弥留之际,汤显祖曾写下《诀世语》七首交代后事:不要雇人助哭,也不必请和尚为自己超度,只要念《心经》就足够了;不要亲友杀生祭献;不要撰写祭奠之类的辞章;棺木不必讲究,合用就可以;入土为安,不要因选择吉时吉地而推迟下葬。
汤显祖:从古到今说来慌,不过是情而已
作者:陈琦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大约是四百年前,汤显祖66岁的人生走到了尽头,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江西临川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玉茗堂里,他给后人留下了永垂不朽的“临川四梦”。王思任评价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
张若虚的夜晚
作者:鲍鹏山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张若虚的《舂江花月夜》诞生之时并没有“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声势。相反,在唐初至明初这一漫长的时间里,她倒像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人。除了作为一首乐府诗,她幸而得以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而留传后世外,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和后七子领袖人物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之外的诸多选本里,我们难觅她的倩影;《历代诗话》及其续编也没有一句对她的议论。她同她主人的名字一样,长期沉默在冷清的书角里。但“天生丽质难自弃”,《春江花月夜》最终要放射出其夺目的光彩,并且随着覆盖她的历史尘埃的逐步褪去,她的光彩愈来愈明丽,终于升腾为一轮皎然独照的明月。人们渐渐感受到了她的不可迫视的光芒。明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还把她列入“旁流”(他的《唐诗正声》未收《春江花月夜》,可见他还不认为她是“正声”)。至清末王闿运就称之为“孤篇横绝”;闻一多先生更称之为顶峰上的顶峰,诗中的诗。
徐渭的风筝情结
作者:孙颖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用作军事器械和通讯工具,后来逐渐运用于娱乐和健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到了汉代,纸的使用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装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筝筝”的丝竹之声,风筝也因此得名。历代文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这样吟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清时期民间放风筝已经很普遍,清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日信笔》描写断线的风筝,“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也别有情趣和意境。明代奇人徐渭对风筝更加情有独钟,他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一口气写下近三十首题诗,诗歌浅显自然又趣味盎然,表达了对命运的纠结和反思,也寄寓了人世浮沉的感悟。 诗画相融,写意人生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徐渭一生著述甚丰,诗歌、戏曲、绘画、书法无所不精。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