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情理观微探
作者:张旭光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虽然汤显祖一直是“情”的代言人,但“以情反理”不是其唯一坚定的主张。汤显祖的情理观念是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挣扎和人生体验后逐渐形成的,是反复变化、不断深化的。其情理观宏观上表现为肯定“情之所必有”、崇尚“至情”、反对外在伦理道德的压迫、主张“情”的理性化和社会化,是一种较为稳健、平衡的情理观。
王世贞与王锡爵关系研究
作者:汪琼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世贞和王锡爵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贞以文名,锡爵以政显,且二人关系甚密,互有影响,颇值得系统研究。本文将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参照关系交游类文章的研究思路及资料索引,整理王世贞和王锡爵交流的文学诗文资料和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二人的关系,分析二人关系密切的原因和影响。隆庆元年,皇帝大赦天下,王世贞父亲王忬得以平反,自此王世贞和王锡爵往来逐渐密切。王世贞和王锡爵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类型,分别是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多种关系让二人无话不谈,胜似兄弟。二人关系如此密切,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王世贞和王锡爵有着相似的性格品行、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昙阳子事件,使得二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交流。二人的密切交往必然会给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王世贞与王锡爵组成了无形的政治联盟,与张居正同党对抗;王世贞还通过王锡爵,在恳求万历帝早日建储一事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文学创作上,王世贞因王锡爵而结缘昙阳子,使其文学创作以恬淡为宗;因王锡爵完成替父“赠官锡谥”的心愿,并得以履任闲职,因此获得比较闲适安详的晚年,使其文学创作更多着墨于生活小情趣。
学界“徐渭”与民间“徐文长”割裂现象及其与浙中王门的关系
作者:葛雅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大家徐渭以学界"徐渭"与民间"徐文长"的符号以完全不同的形象分两条渠道流传,学界"徐渭"天才超逸,于诗文书画戏剧各个方面均成就卓著;民间"徐文长"则是集智慧侠义风趣幽默乃至促狭下流于一身的"箭垛式人物"。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徐渭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及狂傲不羁的个性有极大关系,与同属浙中王门的王畿、季本的心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学界“徐渭”与民间“徐文长”割裂现象及其与浙中王门的关系
作者:葛雅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大家徐渭以学界“徐渭”与民间“徐文长”的符号以完全不同的形象分两条渠道流传,学界“徐渭”天才超逸,于诗文书画戏剧各个方面均成就卓著;民间“徐文长”则是集智慧侠义风趣幽默乃至促狭下流于一身的“箭垛式人物”。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徐渭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及狂傲不羁的个性有极大关系,与同属浙中王门的王畿、季本的心学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论昆曲与剧作家、乐人的关系
作者:武婷婷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昆曲,现在用于昆山腔、水磨调(昆曲)及昆剧的统称。关于昆曲的记载,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兴起于明代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以悠远迤逦的水磨腔、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表演及极富文学性的文本台词独领中国戏坛近300年。昆曲的发展艰难而又复杂。昆曲萌芽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在以顾坚为首的文人聚会中,文人雅士以昆山腔吟诗作对,他们摒弃伴奏,偶尔加入笛、萧,只为追求文人情趣,并无太大特色;明中期,以魏良辅为中心的乐人团体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研制出昆山新腔。他们重新规范昆曲声腔,加入管弦伴奏,确立了昆曲新腔的风格,奠定了昆曲向昆剧发展的基础;之后,梁辰鱼作昆腔传奇《浣纱记》,他的传奇创作沿袭了魏良辅等乐人的昆曲理念,并规范了昆剧舞台搬演。 《浣纱记》是昆曲走向昆剧最显著的标志;明晚期,汤显祖与沈璟的参与将昆剧推向艺术巅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投入昆曲创作,他们既创作昆曲文本,又精通戏曲音律,且大多蓄有家班,剧作家与家班的互动成为昆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宋朝始,戏曲就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对戏曲的社会功用了然于心。一方面,统治者们以戏曲为视听享乐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将戏曲作为传播封建教化的媒介。明代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对戏曲的介入更为频繁,这直接影响了剧作家的文本创作、乐人的剧演活动及他们生存状态。明中晚期,随着上层文化管制的松弛,在文坛新思潮与市民文化的影响下,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前后两种不同的状态。昆腔传奇作为当时戏剧创作的热门,剧作家与乐人广泛参与其中,两者互动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昆曲自下而上的流通,使欣赏昆曲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从居于一隅的声腔发展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昆剧是剧作家与乐人相互合作、相互推动的结果,剧作家、乐人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交代了论文选题的定位及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涉及到的昆曲学成果进行综述,简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期望。昆曲的发展历经昆山腔、昆曲、昆剧三个阶段的演变,因此,本文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本章主要探讨昆山腔的萌芽,明确民间昆山腔的存在及状态,论证顾坚为昆山腔的“改革者”,而非“创始人”,后人的继承与创新都是以顾坚“清唱”式的昆山腔为基础;第三部分为正文第二章,论述昆山腔到昆曲的过程。本章以明中叶的特殊环境与南戏创作入手,分析它们对南曲声腔的影响,梳理以魏良辅为中心的吴中乐师的昆曲改革;第四部分为正文第三章,论述剧作家对乐人新腔继承与完善的过程,昆曲由此演变为昆剧,以及昆剧对剧坛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正文第四章,本章从明代政治制度、管理政策入手,探讨剧作家传奇创作观的转变及明代乐人管理的特殊性,明确两者在特定环境下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昆曲与剧作家、文人的关系。
李贽与戏曲之关系研究
作者:徐玥娜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贽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他毫无疑问对戏曲是非常了解的,但他作为一个戏曲评点家的身份却较少受到关注。目前学界研究其戏曲理论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视角也比较有限。因此本文力求在充分搜集李贽与戏曲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李贽与戏曲的关系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对李贽的戏曲观念与戏曲理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李贽的戏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戏曲界人士的交往,二是其著作中评论戏曲的文章,三是对戏曲作品的评点。李贽与焦竑、汤显祖、潘之恒以及汪廷讷等交往密切,与他们或交流思想或探讨戏曲,相互影响。李贽的著作中有专门评论戏曲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李贽鲜明地表达了其戏曲观念:他认为戏曲是“天下之至文”并同样可以“兴观群怨”,从而提高了戏曲的地位;他提出戏曲作品存在“化工”与“画工”的区别;他认为戏曲创作的动力是真实自然的情感,提倡“以自然之为美”;他发现了戏剧文学“关目曲白事”的独特要素,反对神化人物形象。除了这些,李贽的曲学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戏曲作品的评点上,而他的戏曲观念和戏曲理论也寓于其中:他推崇戏曲以“奇”为美,提倡在合于情理的基础上追求戏曲之“奇”;他重视戏曲人物的塑造,对戏曲人物及其塑造手法加以关注批评;他在评点中赋予戏曲“关目”非常丰富的内涵;他以“真”为戏曲美的根本标准,强调戏曲的“人真”、“事真”与“境真”。李贽的戏曲观念和戏曲理论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之后,许多戏曲评论家继续为戏曲争取地位,最终确立了戏曲与诗文平等的地位;他提倡“以自然之为美”,汤显祖、凌濛初与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自然说”;他主张以真实情感作为戏曲创作的动力,这一点亦为他同时及以后的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实践所不断证实。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