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代文坛的复古与宗派
作者:金启华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1368——1644)文学,小说、戏曲勃兴,而传统文学之诗文则表现出为复古风气和门户标榜,这一直贯串到有明一代。其中八股文,这一新兴文体也是从明初开始·绵延数百年之久,直到清末才废止。这种文体,为士子追求功名,在科举制度中考场必作的文章。明代近三百年诗文可分为几个阶段来叙述.但复古主张与宗派的建立则是一致的。一、明初洪武(1368——1398)年间,为复古之萌芽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多为元末之
浑成之美的追求——从一个口号的争论谈起
作者:罗仲鼎 日期: 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明代复古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口号:"唐无五言古诗".口号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附和,有人保留,异见纷呈而莫知归趣.这个口号的确切含义和真实指向究竟何在?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明代复古主义思潮...
李攀龙及其诗歌简论
作者:李伯齐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关于李攀龙及其诗歌的研究,建国以来甚为寥落;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也只有十分简略的评述①。李攀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乎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文成就也难与前代大家比并。然而,他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于明嘉靖、隆庆间主盟文坛20余年,诗名高于当代,而影响及于清初百有余年,应不为无故。点校《沧溟集》之余,联想到中国封建时代正宗文学(诗文)发展的过程,以为对李攀龙及其诗歌重新进行一些探讨,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必要的。因不揣鄙陋,略陈管窥,以求正于方家和读者。 一
“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考辨——与陈书录同志商榷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术月刊》(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1989年第9期刊登的陈书录同志的《“宏襟宇而发其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以下简称“陈文”),是篇卓有见地的文章,但美中不足的是所言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不久又引起了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有悖于史实。“陈文”谓:“早年的王世贞与宗臣也参预其中,并成为李攀龙攻击吴国伦的左右手……在李吴之争中,李攀龙、宗臣等人指责‘明卿(吴国伦)亡赖’。”这就是说:①发生在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的这场论争,曾持续了较长的时间;②这场论争的初期,王世贞、宗臣曾站在李攀龙一边,攻击吴国伦;③李攀龙、
明“七子派”后学论宋元诗
作者:王逊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七子派的理论主张被归纳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这一概括不免偏狭,就诗而言,当是“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诗以盛唐为诗,旁及初唐”,但对于宋元诗,他们则毫无例外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者如李攀龙有“宋无诗”之说,但到了万历后期,在后七子的后学末五子处(实则自王世贞始),虽说他们对宋元诗仍有尖锐的批评,但态度却较为客观、通融,这样一种新变对于一时文学之风气与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一则宋元诗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其次,“师古”与“师心”的创作方法也得以融合;此外,也使前后七子诗论中固有的漏洞得到了弥补和完善。 一 概而言之,末五子对宋元诗的新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考虑,如李维桢称: 声音之道与政通,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而治道备矣。宋诗有宋风焉,元诗有元风焉,采风陈诗,而政事、学术、好尚、习俗升降污隆具在目前,故行宋元诗者,亦孔子录十五国风之指也。(《宋元诗序》,《大泌山房集》卷九) 李维桢继承了“兴、观、群、怨”的儒家诗教传统,认为通过诗歌可以考察一时的政风民情,存一代之文献,从这一角度看,宋元诗亦可谓功莫大焉。
陆时雍论“诗必盛唐”
作者:任文京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陆时雍《诗镜》不仅是明末重要的古唐诗选本,也是一部重要的诗论著作。四库馆臣在《诗镜提要》中论及编选背景时说,"其时王、李余波,相沿未息,学者方以吞剥为工,故于蹊径易寻者,往往加以排斥",陆时雍欲"针砭流俗",故编《诗镜》云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文所引《诗镜总论》、《古诗镜》、《唐诗镜》皆为此本)。所谓"王、李余波",乃指王世贞、李攀龙倡导"诗必盛唐"之余绪。明代前后七子
上页 1 2 3 4 ... 5 6 7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