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戏曲的科班与演出剧团
作者:张生筠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传授技艺的形式是“家班”。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称作“教坊”。设置的目的,是封建帝王为自己的享乐。明代始有招收贫寒子弟做一种有计划的训练的科班。但当时最为盛行的培养演员的形式,是边教戏边演出的“家班”。至清家班更为盛行,科班出现较早的当为嘉庆间的嵩祝班,以后有三庆班、小荣椿班、金奎班等。晚清,一些王爷、太监为消遣他们寂寞无聊的岁月,多曾办过科班。中国戏曲的演出团体,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艺人自家组成的班社,在各城镇乡村中巡回演出。宋元时期已十分发达。清代由于地方戏的勃兴,“自集成班”的演出剧团,几乎遍地皆是。至晚清,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道具都已十分完善。演出已注意刻画人物,演员的表演技艺已日趋精湛。观众也随之由茶园里的消遣听戏,而转变为到剧场里欣赏戏曲艺术。
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作者:刘玉琴 日期: 2006.05.1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各地昆剧演出行情看涨
作者:张裕 日期: 2007.05.2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各地昆剧演出行情看涨
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
作者:朱宪章 日期: 199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剧种.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宋《景德传灯录》载:唐成通年间(860—873),“宗一禅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另据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莆田诗云:“儿女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刈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说明唐宋时代,莆田民间不仅“百戏”流行,而且莆仙戏班在宋时已能上演《霸王别姬》等剧目了.1988年4月,全国南戏学术讨论会在莆田、泉州两市举行,全国戏曲专家张庚、郭汉城等观看了莆仙戏《张协状元》、《蟠桃会》、《田相公踏棚》等南戏剧目后,称誉“莆仙戏不愧是宋元南戏的‘遗响’、‘活化石’”.1991年2月,中
事业之情浓于酒——涂玲慧侧影
作者:黄文锡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去年,赴上海参加中国艺术节返赣,玲慧到我家告诉说,刊物编者向她约取“亲友眼中的艺术家”一稿;不等我开口,又抢着说:“老师,您知道,我家里人都没有艺术细胞,在艺术上最理解我的就是您了,您就从‘友’的角度给写点儿吧!”语调坦诚而肯定,令我不能辞却。的确,作为忘年之交,我与她不仅是艺术上的合作关系,而且对她的人品也是了解的。这人品概括起来应是两个字:超脱。于名于利,她看得淡然;于文艺界还存在的那种相互嫉妒、勾心斗角的旧风气,她压根儿不想沾。这一点,我甚至感到是堪为我师的。我是看着玲慧长大的。正是看中了她那嘹亮甜美的
刮目相看
作者:黄文锡 日期: 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范若愚同志在某地讲学时,看到某个县剧团演出连台本戏《天宝图》,颇加赞赏,引起文化领导部门的重视,召集省里戏曲界人士座谈。会上颇多专家学者,发言引子却大同小异:“很抱歉,过去对《天宝图》之类的演义小说,根本没有看过……”笔者也有同感。此类演义,同历史上一些优秀小说相比,只算得二、三流的作品,大抵文学价值较低,甚而连起码的历史常识亦多讹误,即如《天宝图》,写的是“元朝”之事,定都却在“金陵”;元朝取缔科举达八十年,书里却出现了“文武解元”;其所叙又纯系汉官之间的冲突,毫未涉及作为元蒙时代重要特征的民族矛盾。从这些方面看,的确令人觉得“不屑一顾”。但撇开那些荒诞无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