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从“真诗乃在民间”看李梦阳晚年对诗歌复古的反思
作者:刘坡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为了矫正因追求古"格调"而在摹拟复古过程中出现的弊病,使复古派所主张之"格调"说与"真情"说相契合,达到其"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所追求的理想创作状态,晚年从尊情出发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强调诗歌的真切之情、自然之音。
心灵放归的歌吟——汤显祖《千秋岁引》赏析
作者:董晔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千秋岁引》是汤显祖徽州之行(1608年)后写的一首词,作品借棋局谈人生,积郁着经历宠辱得丧生死之情后的哲思。得益于徽州自然风光之陶冶,至交汪廷讷沉溺诗书、超脱世俗的生活哲学之影响,汤显祖心中残存的矛盾纠结荡然无存,彻底释然、放下,他的精神世界由此进入新的状态——告别世俗、亲近自然、洒脱率性、自由自在。
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
作者:张慧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汤显祖被人关注较少的《花间集》评点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探寻汤显祖评点《花间集》的背景为重点对宋明时期的《花间集》研究进行追溯;以汤显祖对《花间集》词本身的评点为考察重点做详细阐述;从汤显祖评点《花间集》中探析其影响及意义。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宋明时期的《花间集》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明确不同时期的文人对《花间集》的认识及《花间集》所演绎的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对汤显祖评《花间集》的生平及思想背景做进一步的探究。第二部分,对汤显祖评《花间集》的述论,该部分亦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首先,根据《花间集》注中所及的明代词坛研究问题的不同,本章从“词的渊源与正宗”、“文学创作的特点与方法”、“《花间》之‘艳’”等三方面分别论述汤显祖重视《花间》词本身的词学价值,主张才与学的统一,力求在法度、炼字上较前人有所突破、创新,重在挖掘《花间》“艳”后的真情等的词学观;其次,阐释汤显祖在《花间集》注中词学价值观的正面建构,本节主要从“意境举妙”、“情感贵真”、“风格迥异”三方面探讨汤显祖所推举的词学价值观及其独特的评词特色。第三部分,论述汤显祖对《花间集》评点对文坛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一)在影响方面:对其本人来说,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以扬“情”著称,汤显祖亦不例外。过去研究者多侧重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情”观,本文则重在探讨其在评《花间集》过程中胚胎的关于“情”的认识及其从“情”的角度对《花间》范式的借鉴,同时这一“情”观对其戏曲创作亦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对清代词学来说,其骚雅比兴论词开启了清代词人词学、词论的先河,对常州词派诸多词人对词学的探讨影响亦甚。(二)在意义方面,本节主要从时人较为关注的婉约豪放论词及盲从《花》、《草》之俗艳的词学风尚方面论述了汤显祖评点《花间集》的词学意义。
“宏襟宇而发其才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
作者:陈书录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宏襟宇而发其才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
作者:陈书录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文学的社会参与不能违背自身规律——对李梦阳文学思想的反思
作者:阮国华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除了还原历史以外,更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寻求殷鉴.数百年来,之所以对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争议不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缠夹的矛盾结构外,也由于研究者往往对其有关观点和创作状况归类铺陈较多,而对其内在规律、思想核心特别是有价值的殷鉴挖掘、总结较少.笔者认为,尽管李梦阳以复古为旗帜,以重格调和主情为其文学观点之两翼,但只要全面地作一番知人论世的工作,并将其文学观点与其实际运作联系起来考查,就会发现,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乃在于通过文学进行社会参与,即通过文学复古来振奋士心,制造盛世氛围,为挽救明王朝之颓势、振兴朝纲服务.当他的这种努力与文学自身规律相结合时,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当他为了社会参与而从"本诸法"、"祖其格"和因袭模拟等方面违背甚至抹杀了文学自身的规律时,他便得到了在当世和后世屡屡为人诟病的败绩和教训.这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违背和抹杀有其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今天看来,他的教训以及他本人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恰恰又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殷鉴.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