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清代初前期文人对欧阳修古文的评价--从艾南英到方苞
作者:欧阳明亮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古文思想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趋于统一,唐宋八家之文成为人们晋遍学习宗尚的对象,而在八家之中,欧阳修的古文受到了特别的推崇与钟爱,被许多文人奉为楷模,风靡一时,乃至出现“知欧阳,不知昌黎”、知欧阳,不知司马”的现象。这种对欧文的极端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欧文亦步亦趋的攀拟效仿,给当时的古文创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人对此作出了批评,但却不免矫枉过正,乃至将今文之弊完全归咎于欧阳修,认为他的古文全无古意,开今文从俗卑下之绪。这种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表明,虽然此时文坛已经确立了以唐宋古文为效法对象,但对唐宋古文的具体看法和认识还存在分歧,以致古文创作领域出现了“文体虽正而文法空疏”的现实矛盾。 有鉴于此,戴名世、方苞开始强调“文法”,尤其是方苞提出了“义法”说,他以“义法”为衡量标准,指出欧阳修对古人文法的继承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为欧阳修古文在自己初步构建的桐城文派理论体系中寻找到了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演变
作者:李昕欣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至清初是传奇叙事结构发生演变的重要时期,本文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借鉴西方的“范式”理论,从创作和理论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上编着眼于创作层面,通过对代表作家和作品的品读,概括传奇叙事结构在继承期呈现的继承和模拟的范式特点,在探索期所表现的探索和突破的百花齐放,以及在成熟期展现出的精致化和象征化的范式特点。致力于勾勒出作为叙事文学的传奇在叙事结构方面经历的“文学革命”的演进轮廓,探究演变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并为不同时期的传奇作家们在这一过程中殊途同归的努力划定坐标。 下编侧重于理论层面,首先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叙事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从沈璨到李玉、李渔以及从汤显祖到洪舁、孔尚任两大范型的研究,探究两大范型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逻辑联系与发展趋势。同时对王骥德、吕天成、徐复祚、李渔等晚明至清初的代表曲论家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思考进行梳理,展现传奇叙事结构理论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范式演变,是传奇这一文体中所包含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点得到认同和发展的过程,是体现中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希望本文的探究和分析,能够有助于明清传奇发展史和戏曲理论史的全面认识。
王夫之诗歌评选研究
作者:蔡仁燕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本文以其《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三个诗歌评选本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论述其选诗和评诗情况;通过与其它选本的对比,突出王氏在评选本中体现出来的特别之处,主要包括: 在《古诗评选》中:高度评价曹丕而反对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区别对待陶诗的不同特点,不以腴泽为齐梁之病,充分肯定陈隋近体等。 在《唐诗评选》中:特别重视初唐近体,对盛唐并称的李杜、高岑、王孟等诗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中唐诗风的转变,对晚唐诗人李商隐高度评价而痛斥许浑等。 在《明诗评选》中:特别突出明初诗歌,对中后期诗坛的三变持否定的态度,而肯定在此期间的其他诗人如徐渭、祝允明、汤显祖等。 王氏以其独特的诗学眼光选诗评诗,最终形成了这三种评选本自己的特色,在诗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高濂与《玉簪记》研究
作者:杨凯锋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玉簪记》既是一部深深刻上高濂个人烙印的作品,也是一部浸透着时代特色的传奇。 高濂是商人之子,在他父亲“贾而好儒”的影响下,走上文人化之路,一生从事多方面的文化活动,去除身上的商贾气息。在晚明世风和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下,高濂创作了《玉簪记》等多部文学作品,体现他所推崇的文人志趣。而《玉簪记》中“命试”、“手谈”、“会友”等出都是在高濂改编《玉簪记》本事和杂剧的过程中新加入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可以在高濂的家庭、交游和情趣爱好中找到相类似的证据,可见是高濂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历添加进去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玉簪记》这部作品中,找到大量仿写其他作品的证据,特别是对《西厢记》和《拜月记》的仿写。据推算,在高濂活跃的时代,魏良辅已经完成对昆山腔的改造,梁辰鱼的《浣纱记》业已付梓问世,《西厢》、《拜月》、《琵琶》之争硝烟弥漫……但此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沈璨《南曲谱》都尚未问世,传奇的繁盛时期还没到来:这个时期,传奇创作的技巧远没有成熟,作家们正在寻找可供创作参考的范本,而《西厢》、《拜月》、《琵琶》之争正是这个背景之下的传奇创作大讨论。而《玉簪记》就是这一传奇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的较成熟的作品。它对前代优秀作品的仿写,顺应了传奇在题材、结构、技巧等方面的演进过程,为刚刚兴起的传奇这种体制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为这种体制的最终成熟提供了中间形态。“传情、状景不离《西厢》、《拜月》。”《玉簪记》可谓是《琵琶》的反动,在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多方面受到《西厢记》的影响,歌颂自由的爱情成为此后传奇创作的主要主题;而在结构上,《玉簪记》又大量借鉴了《拜月》的悲喜交织、冷热匀场等关目安排的技术手段……不妨说,《玉簪记》得《西厢记》之“神”,而学《拜月记》之“术”。 当然,《玉簪记》在仿写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闹会”、“追别”等出都在模仿之外,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些也正是《玉簪记》能够取得如此之长的艺术生命的重要原因。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联系研究
作者:王亚慧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时代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都会对一个人的文化形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不可避免的要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状态,受民风、社会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文人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又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学意识,并创作了相应的文学作品。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差异相对较下,而南北文化差异则较为明显。由于地理环境是不可复制的,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文
“临川文化是我心灵的梦”
作者:卢彬 日期: 2006.09.2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临川文化是我心灵的梦”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