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研究
作者:杨振良著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牡丹亭研究
王骥德古典戏曲结构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吴昊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王骥德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代表性著作《曲律》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之大成,承上启下地总结了中国古典戏曲创作与评论的诸多问题。其中,王氏对古典戏曲结构理论的创建与开拓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以曲学为中心”向“以剧学为中心”的重要转折。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对王骥德古典戏曲结构美学进行研究:导论阐释了王骥德古典戏曲结构理论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古典戏曲结构论的发展史做出初步分期;第一章从王骥德人物考述和《曲律》本身入手,对王骥德的艺术理论思想做出宏观梳理,并提出《曲律》中有关“戏曲结构美学”的概念;第二章具体提炼出王骥德《曲律》中有关戏曲结构的美学观点,从整体观、布局观、虚实观三个方面对王氏结构理论做更深入的阐释;第三章则是对王骥德戏曲结构美学特征的研究,将剧本结构与音乐结构、演剧结构结合起来,从“剧乐一体”、“音乐与情境关系”、“叙事与抒情关系”、“戏剧节奏”四个方面展现王氏戏曲结构美学的独特意蕴;结语则初步思考了王骥德戏曲结构美学的当代意义,从回溯古典精神和保持独立个性两个角度找寻传统戏曲理论与现代戏曲创作实践之间的契合点。总而言之,本文试图围绕王骥德古典戏曲理论中关于戏曲结构美学的相关观点,对王骥德的戏曲结构美学思想做出初步梳理与建构,掀开古典戏曲结构美学王国的一角面纱。
元明清戏曲悲剧主角变迁研究
作者:高莹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明清戏曲悲剧主角的变迁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从中可见出不同时期戏曲创作者对各自所在时代的思想气候和社会处境的不同艺术把握。元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底层百姓为主;明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才子佳人为主;清代悲剧主角的原型以忠臣良将为主。悲剧主角变迁背后折射出不同时期人性内涵的差异和各异的反抗力量,亦可从中看出同一类型悲剧主角在不同时代中所表现的特质和诉求之时代差异。  从悲剧冲突的角度看,不同时期悲剧主角及其对立面或冲突方彰显了各异的人性社会内涵。元时期是底层百姓所代表的弱势群体与现实社会黑暗势力的社会性冲突;明时期是才子佳人彰显出的情欲与理学思想的精神冲突;清时期是忠臣良将的奋力拼搏与家国兴亡紧紧相依的民族冲突。悲剧主角从渴望生存到追求主体价值,再到心系国家存亡,推动着更深层的人生价值的彰显。  从悲剧效果来看,由于不同时期悲剧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悲剧人物所展现的悲剧冲突下的人性内涵的改变,不同时代的悲剧主角的反抗效果也随之不同。从小人物被动、无力和消极的反抗发展到才子佳人主动、个体和积极的毁灭反抗,再发展到忠臣良将彻底、群体和坚定的反抗,悲剧主角觉醒意识层层开启。不同时期剧作家所表现的悲剧主角层层深进的反抗力量,向欣赏者展示了人物背后的生命价值,最终指向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
汤显祖:从情理之辩到真情与真色
作者:李名冠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从本源上梳理“情”与“理”的多重意义,以汤显祖的情理观为主线及焦点,并对比明代中、晚期主要戏曲评论家的情理观,谨慎厘清所谓“情”与“理”的真实所指及其底蕴。本论文尝试指出:汤显祖“为情作使”并不单纯蕴涵着“情有理无”的情理相格的意义。“为情作使”最基本的底蕴是由衷的“真”,彼所反抗的也并非原初的“理学”思想,而是源于理学教条,套用于人们身上那逐渐僵化、迂腐及虚假的世俗的“礼”。具体来说,就是以人性中“真情”来对抗理学应用所繁衍的“迂腐礼教”、“虚礼”以及“奸伪堕落的人性”。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里以真色与真情对抗伪假,以“梦”、“死生”、“奇谲”或“狂狷”来对抗败坏、奸伪的人心,以真色与真情来对抗“无处不假”的沉沦时势。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作者:徐扶明编著 日期: 1987.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试论《南柯记》的荒诞特征
作者:田松 日期: 2000.06.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试论《南柯记》的荒诞特征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