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前后七子”新论
作者:汤书昆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一般人观念中,明代“前后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士祯为代表的“后七子”)的复古似乎是中国文学史上色彩黯淡的一页,评论家们每每提及,也多流露出鄙薄的神情,以为充其量是一陈腐的形式化运动而已,无甚可观处。然而,这种倾向性的评断与实际情况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下面,拟就自己的研究体会,谈谈对“前后七子”的看法。
湯显祖《牡丹亭》思想倾向试探——兼谈《牡丹亭》评论中的问题
作者:程学颐 日期: 196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湯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創作主旨,并安排了“杜宝黃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記,葬梅花道院凄涼。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的情节,曾激起过同时代某些人的共鳴,对现代人也有所影响,长期来被評論家们目为优秀杰作之一。封建的、資产阶級的評論家,带着极深的阶級偏见,从其本阶級的利益出发,抓住了作者創作宣言中的“情”,大做文
元杂剧公案戏繁荣探因
作者:张发颖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杂剧是在我国元代政权之下兴盛繁荣起来的.近代以来,有些学者对待元杂剧,尤其是其中的公案剧,总认为是元代统治者的恶政之反映.但从历史事实看,此论不无偏颇之处,本文想对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求教于识者.宋金之法制观念与文学中之公案内容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
元杂剧“常言”“俗语”谈
作者:江巨荣 日期: 198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重视戏曲舞台特征的剧作家和评论家,历来都强调戏曲语言的通俗性和口头化,并尤其推崇元杂剧在这方面的巨大成就和优秀传统。徐渭《南词叙录》称:“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都之易晓”,凌濛初《谭曲杂劄》也提倡“曲家一种本色语”以表现“人间一种真情话”。王国维更称赞元杂剧多用俗语为自古以来中国文学的新发展。通俗性的口头语范围很广。现存一百六十余种元人杂剧剧本所吸收和应用的口头语,就有成语、谚语、谣语、歇后语等多种类型。近数十年来,很多学者从事元剧语言研究,先后出版了徐家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朱居易的《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陆淡安的《戏曲词语汇释》。这些专著,从搜集语言资料到考证诠释词义,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但研究重点偏于语词,特别是杂剧中的方言语词,因此对元杂
论元杂剧中公案剧的悲剧性
作者:商韬 日期: 198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现存元杂剧中,公案剧约占十分之一,有十四、五种。公案剧这个名称,是传统的说法。顾名思议,由于剧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或纠葛,以致造成人命的死亡,即所谓出了人命案子,必须经官断案。往往是先经府尹、县令一类糊涂官员的初审,使真正的凶犯逃出法网,而善良的人们反遭刑罚,造成冤狱,后经清官把案情审理清楚,处理了真正的凶犯。为民平反伸冤。当然也有衙内一类的人物残害了平民百姓,开始审理案件的,即是包公一类的
试论汤显祖和他的《邯郸记》
作者:王缵叔 日期: 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土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仅心的必要条件。”(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却疯狂地践踏我们祖先的光辉创造,或全盘否定、砍尽杀绝,或横加歪曲、比附影射。这主要固然是出于他们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阴谋的需要,此外也还由于他们同历史上任何反动的剥削阶级一样,出于本能地要“胆怯地避开和千方百计坩排斥真正标志着进步的一切”。(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因为这些进步的、富有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