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行踪·交游·情怀——试论江苏经历对汤显祖思想和作品的影响
作者:徐阳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是江西人,但他在南京为官期间活动广泛,广游江苏山水又关注江苏民生,与江苏籍文人多有交往,受到来自思想、政治主张、文学探讨等方面的影响,也留下了众多记录江苏的诗文,甚至在其作品中也多出可见江苏的影子。以江浙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对汤显祖思想和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徐渭对汤显祖的影响与启迪——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大汤显祖29岁,二人从未见过面,却因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明代的戏曲从徐渭开始,出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热潮.徐渭的《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压卷之作,其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汤显祖,并为"临川四梦"所借鉴.徐渭经历了由传统命运向人的解放艰难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折磨,汤显祖则通过对真理的蹈扬和对恶情的鞭挞,强调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憧憬.《四声猿》是"临川四梦"的导引,"临川四梦"是《四声猿》的升华与飞跃.
论徐渭对汤显祖的影响与启迪 ——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大汤显祖29岁,二人从未见过面,却因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明代的戏曲从徐渭开始,出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热潮。徐渭的《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压卷之作,其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汤显祖,并为"临川四梦"所借鉴。徐渭经历了由传统命运向人的解放艰难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折磨,汤显祖则通过对真理的蹈扬和对恶情的鞭挞,强调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憧憬。《四声猿》是"临川四梦"的导引,"临川四梦"是《四声猿》的升华与飞跃。
柳永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及后世影响
作者:侯雨晨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学术界之前对柳永词的研究主要从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涵、词作艺术特征、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出发,更多关注柳永的俗词、艺术上的美学价值和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较少研究柳永俗词和雅词之间的关系。笔者从词史上雅俗之辨出发,探讨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以及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进而从读者的角度探讨宋、元、明、清时期柳永词的接受情况,最后探讨了后世作家对柳词的传承。论文旨在进一步完善柳词研究,使人们能更公正、更客观地认识柳永其人其词,肯定柳词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论文主体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宋代词坛的“雅郑之辨”为切入点,探讨柳永饱受争议的主客观原因。在尚雅抑俗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柳词因其雅俗并陈的矛盾性而饱受争议。这是由于柳词雅俗并陈的艺术追求和尚雅抑俗的时代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在宋人眼中,柳永显然不属于雅,但也并非全俗。柳词能够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自在切换,关键在于柳永高超的文学素养、叛逆的个性气质、传奇的个人经历,使其把雅俗有机地融入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化俗为雅,雅不避俗,雅俗并陈的崭新境界。第二章具体论证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在宋、元、明、清四代文坛的接受情况。笔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宋代是其发韧与分化期,此期柳词总体来说读者接受可谓风靡一时。金、元二代苏学北行,曲代词兴,柳词的影响渐次消歇与潜隐,但柳永因其独特的精神个性和价值取向在金元时期得到读者的普遍接受,并凭借浪子词风推动了元曲的发展。降及明代,诗学雅俗观念的转变使柳永词因其言婉情真的特点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其词内在的平民化、通俗化也得到深度认同。清代柳词的影响再度显现,先抑后扬批判接受的路径使柳词在清末众多读者中的影响力达到高峰。观察宋以来柳词在各个朝代的地位变迁,评价口碑,不难发现发现柳词的读者接受情况是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第三章着重论述后世名家对柳词“雅俗并陈”的传承。笔者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出发,具体选取苏轼、周邦彦、董解元、关汉卿、台阁体诗人、汤显祖、袁枚、龚自珍等个案进行阐发,他们受柳词的影响,无论是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句式意象的运用和再现,还是对柳永人生遭际的认同、对柳永形象的再塑造,都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柳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高压的封建制度之下,这些名家的辞章中都隐约闪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这无疑是肯定了柳词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卓人月悲剧观及其影响研究
作者:赵翼凤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以来,关于是否有悲剧这个形式一直是中国戏剧史上研究的焦点,因为传统戏剧多以“大团圆”的方式为结尾,有的学者借以“团圆之趣”否定中国悲剧形式的存在。但是明末文学家、戏曲学家卓人月明确提出“脱窠臼”的悲剧理论,首次把悲剧意识与创作方法倾注于反对“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方式上,对中国戏剧史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全面考究卓人月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以期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关于卓人月悲剧观的认识。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及选题价值,根据当前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本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地分析了研究的介入点,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卓人月悲剧观的内涵,主要由人生本质论、悲剧风世说和悲剧结局论构成。人生本质论主要是探讨生与死,悲与欢的关系;悲剧风世说倡导重视戏剧的教导作用;悲剧结局论是反对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的结尾处理方式,使人们更关注现实社会和政治情况。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卓人月悲剧观的形成原因。首先,从客观的角度切入剖析明代中后期文艺思想的兴起与社会动荡,对卓人月的入世理想产生了巨大波动。一方面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言情”理论对卓人月悲剧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和实学思潮的兴起,使卓人月加深了爱国济世的情怀,这是他悲剧创作的契机。其次,从主观的角度看来,家事忧愁与科举艰辛造成了卓人月忧愁的内心情绪。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卓人月悲剧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在悲剧风世说方面,以孟称舜的《娇红记》与洪昇的《长生殿》为例,分析“情”的主题延续在悲剧创作上的意义。其次,以金圣叹关于《西厢记》的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分析反对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方式在悲剧创作中的应用。最后,以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为起点,主要从思考人生本质问题的哲学基础、反对“乐天精神”的悲剧叙事模式和“自然论”的悲剧审美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出王国维的悲剧观是卓人月悲剧思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王国维悲剧思想本土化特征的重要例证。通过以上论证,全面地分析了卓人月悲剧观及其影响研究,肯定了卓人月的悲剧思想对中国古典悲剧发展及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丰富和扩充了中国悲剧理论的研究,明确了中国传统戏剧有悲剧形式的存在,确立了卓人月悲剧思想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深远意义。
《东坡志林》研究
作者:王梁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东坡志林》是苏轼生前“手泽”的汇集,是苏轼日常生活最鲜活的记录。但直到今年来,《东坡志林》的研究相对苏轼的诗词文的研究而言,显得冷落,而且没有有分量的专著。本文选取《东坡志林》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东坡志林》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东坡志林》在苏轼的作品中是特别的一类,其研究方法自然不同于诗文的研究。前面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古代典籍的研究,必须先具备文献学的基础。版本是文献最直接的显现方式。《东坡志林》从传世之日起,就存在着争议,不仅仅是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更多是版本的互异问题。传世《东坡志林》就有三个通行版本,之间的关系必须辨证清楚,才能开始其他的工作。本文遵循了前人的方法,首先考辨《东坡志林》的版本系统。《东坡志林》虽然是苏轼所作,但其编订却是在苏轼死后,于是就存在编次窜误,甚至伪作。不对版本源流及其系统做一个考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可靠文献来源。本文特别将前人对《东坡志林》的版本研究的成果,以表格的形式作了反映,罗列了各种版本的源流,及其前人研究的成果,努力做到对《东坡志林》复杂的版本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在有了坚实的版本依据后,本文梳理出来一些业已被证明是存疑或作伪的作品,在后文的引用及其研究中,就避开了这些作品。这也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文学史中,《东坡志林》一直以笔记小说的身份出现,随着今年来学者们对笔记小说研究的深入,这一定性值得商榷。本文简要介绍了“笔记”及其“小说”各自的发展脉络,对《东坡志林》的性质重新做了定性,将《东坡志林》从“笔记小说”的误读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东坡志林》的内容作了分类。由于《东坡志林》内容纷杂,合理的分类,以简御繁,会给后续的相关研究带来很大帮组。本文的在借鉴前人分类基础之上,将《东坡志林》分为五大类:小说故事类、历史轶事类、史评史论类、考据辨证类、杂文随笔类。在这个分类基础上,展开对《东坡志林》艺术性的分析。前人虽然对东坡诗文的艺术分析已经很充分,但《东坡志林》做为散文小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艺术风格上,先总体对《东坡志林》做而来分析,总结出《东坡志林》重在写意和平淡中见新奇的艺术风格。在具体的艺术分析中,本文从艺术手法和语言艺术两个角度,结合《东坡志林》中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提炼出了一些结论:在造境上,借鉴诗词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在描写上,善于抓住人和事物的本质特点,写人状物惟妙惟肖、神采飞扬:在叙述上,夹叙夹议,以画龙点睛之笔表达真知妙想:在语言上,善于运周雅俗共赏的语言,活泼泼的口语。《东坡志林》作为这样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小品,从出现以来,就对当时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团结在他周围的一批苏文子弟,模仿《东坡志林》的风格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宋代以后,《东坡志林》做代表的一种文人小品,被发扬光大。尤其在明清时期,小品文的成就达到顶峰。从明代的归有光到李贽,再到袁宏道、汤显祖,在到清代的冒辟疆、沈三白,在延迁至现代,苏轼《东坡志林》多代表的文人小品神韵,一直被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在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审视过《东坡志林》后,我们更应该加深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问题:《东坡志林》是东坡生活最鲜活的记录。这正是《东坡志林》最大价值的体现,也是本文研究的结穴之处。我们透过《东坡志林》看到了苏轼最真实的性情,还原了苏轼温情脉脉的现实生活的面面,加深而来对苏轼伟大人格的理解。这才是《东坡志林》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