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世贞与王锡爵关系研究
作者:汪琼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世贞和王锡爵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贞以文名,锡爵以政显,且二人关系甚密,互有影响,颇值得系统研究。本文将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参照关系交游类文章的研究思路及资料索引,整理王世贞和王锡爵交流的文学诗文资料和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二人的关系,分析二人关系密切的原因和影响。隆庆元年,皇帝大赦天下,王世贞父亲王忬得以平反,自此王世贞和王锡爵往来逐渐密切。王世贞和王锡爵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类型,分别是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多种关系让二人无话不谈,胜似兄弟。二人关系如此密切,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王世贞和王锡爵有着相似的性格品行、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昙阳子事件,使得二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交流。二人的密切交往必然会给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王世贞与王锡爵组成了无形的政治联盟,与张居正同党对抗;王世贞还通过王锡爵,在恳求万历帝早日建储一事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文学创作上,王世贞因王锡爵而结缘昙阳子,使其文学创作以恬淡为宗;因王锡爵完成替父“赠官锡谥”的心愿,并得以履任闲职,因此获得比较闲适安详的晚年,使其文学创作更多着墨于生活小情趣。
“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作者:郭小微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初期,“复古”主义就占据文学思想的主流。先是有杨维槇、林鸿、高棅等人支配了诗坛;而后又有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继起。接下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喊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口号,后有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的兴起,这其间虽然有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的反抗,但影响不大。“公安派”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明代文坛的发展变化,反对复古主义,高举“独抒性灵”的大旗,提倡变革的文学创作理论成了主宰一时的支配力量。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公安派,第一章明代文坛的“公安派”,主要是对“公安派”进行简介,了解“公安派”和其主要作家。以及“公安派”兴起的背景,有社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背景包括李贽对公安三袁的影响、“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第二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通过袁宗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开创、袁宏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弘扬及袁中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来体现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第三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性灵说”,主要体现“性灵说”真与露、俗与趣及求变的文学创作主张。第四章“公安派”的影响,主要论述“公安派”对竟陵派、晚明小品文、袁枚、“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唐诗选》及其关系书研究述评
作者:张梦妍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旧题李攀龙《唐诗选》及相关书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广泛的传播,版本众多,中日学者围绕《唐诗选》所展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涉及到版本辨伪,重版类版,影响研究等多个方面。研究向前推进的同时也看到无论是文献的收集整理还是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思想研究,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作者:郭小微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初期,“复古”主义就占据文学思想的主流。先是有杨维槇、林鸿、高棅等人支配了诗坛;而后又有李东阳的茶陵诗派继起。接下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喊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口号,后有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的兴起,这其间虽然有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的反抗,但影响不大。“公安派”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明代文坛的发展变化,反对复古主义,高举“独抒性灵”的大旗,提倡变革的文学创作理论成了主宰一时的支配力量。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公安派,第一章明代文坛的“公安派”,主要是对“公安派”进行简介,了解“公安派”和其主要作家。以及“公安派”兴起的背景,有社会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背景包括李贽对公安三袁的影响、“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第二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通过袁宗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开创、袁宏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弘扬及袁中道对“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来体现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的传承。第三章“公安派”文学创作理论——“性灵说”,主要体现“性灵说”真与露、俗与趣及求变的文学创作主张。第四章“公安派”的影响,主要论述“公安派”对竟陵派、晚明小品文、袁枚、“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柳永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及后世影响
作者:侯雨晨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学术界之前对柳永词的研究主要从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涵、词作艺术特征、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出发,更多关注柳永的俗词、艺术上的美学价值和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较少研究柳永俗词和雅词之间的关系。笔者从词史上雅俗之辨出发,探讨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以及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进而从读者的角度探讨宋、元、明、清时期柳永词的接受情况,最后探讨了后世作家对柳词的传承。论文旨在进一步完善柳词研究,使人们能更公正、更客观地认识柳永其人其词,肯定柳词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论文主体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宋代词坛的“雅郑之辨”为切入点,探讨柳永饱受争议的主客观原因。在尚雅抑俗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柳词因其雅俗并陈的矛盾性而饱受争议。这是由于柳词雅俗并陈的艺术追求和尚雅抑俗的时代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在宋人眼中,柳永显然不属于雅,但也并非全俗。柳词能够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自在切换,关键在于柳永高超的文学素养、叛逆的个性气质、传奇的个人经历,使其把雅俗有机地融入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化俗为雅,雅不避俗,雅俗并陈的崭新境界。第二章具体论证柳词雅俗并陈的矛盾性在宋、元、明、清四代文坛的接受情况。笔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宋代是其发韧与分化期,此期柳词总体来说读者接受可谓风靡一时。金、元二代苏学北行,曲代词兴,柳词的影响渐次消歇与潜隐,但柳永因其独特的精神个性和价值取向在金元时期得到读者的普遍接受,并凭借浪子词风推动了元曲的发展。降及明代,诗学雅俗观念的转变使柳永词因其言婉情真的特点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其词内在的平民化、通俗化也得到深度认同。清代柳词的影响再度显现,先抑后扬批判接受的路径使柳词在清末众多读者中的影响力达到高峰。观察宋以来柳词在各个朝代的地位变迁,评价口碑,不难发现发现柳词的读者接受情况是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第三章着重论述后世名家对柳词“雅俗并陈”的传承。笔者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出发,具体选取苏轼、周邦彦、董解元、关汉卿、台阁体诗人、汤显祖、袁枚、龚自珍等个案进行阐发,他们受柳词的影响,无论是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句式意象的运用和再现,还是对柳永人生遭际的认同、对柳永形象的再塑造,都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柳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高压的封建制度之下,这些名家的辞章中都隐约闪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这无疑是肯定了柳词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
卓人月悲剧观及其影响研究
作者:赵翼凤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近代以来,关于是否有悲剧这个形式一直是中国戏剧史上研究的焦点,因为传统戏剧多以“大团圆”的方式为结尾,有的学者借以“团圆之趣”否定中国悲剧形式的存在。但是明末文学家、戏曲学家卓人月明确提出“脱窠臼”的悲剧理论,首次把悲剧意识与创作方法倾注于反对“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方式上,对中国戏剧史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全面考究卓人月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以期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关于卓人月悲剧观的认识。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及选题价值,根据当前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本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地分析了研究的介入点,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卓人月悲剧观的内涵,主要由人生本质论、悲剧风世说和悲剧结局论构成。人生本质论主要是探讨生与死,悲与欢的关系;悲剧风世说倡导重视戏剧的教导作用;悲剧结局论是反对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的结尾处理方式,使人们更关注现实社会和政治情况。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卓人月悲剧观的形成原因。首先,从客观的角度切入剖析明代中后期文艺思想的兴起与社会动荡,对卓人月的入世理想产生了巨大波动。一方面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言情”理论对卓人月悲剧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和实学思潮的兴起,使卓人月加深了爱国济世的情怀,这是他悲剧创作的契机。其次,从主观的角度看来,家事忧愁与科举艰辛造成了卓人月忧愁的内心情绪。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卓人月悲剧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在悲剧风世说方面,以孟称舜的《娇红记》与洪昇的《长生殿》为例,分析“情”的主题延续在悲剧创作上的意义。其次,以金圣叹关于《西厢记》的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分析反对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方式在悲剧创作中的应用。最后,以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为起点,主要从思考人生本质问题的哲学基础、反对“乐天精神”的悲剧叙事模式和“自然论”的悲剧审美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出王国维的悲剧观是卓人月悲剧思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王国维悲剧思想本土化特征的重要例证。通过以上论证,全面地分析了卓人月悲剧观及其影响研究,肯定了卓人月的悲剧思想对中国古典悲剧发展及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丰富和扩充了中国悲剧理论的研究,明确了中国传统戏剧有悲剧形式的存在,确立了卓人月悲剧思想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深远意义。
上页 1 2 3 4 5 6 ...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