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东坡志林》研究
作者:王梁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东坡志林》是苏轼生前“手泽”的汇集,是苏轼日常生活最鲜活的记录。但直到今年来,《东坡志林》的研究相对苏轼的诗词文的研究而言,显得冷落,而且没有有分量的专著。本文选取《东坡志林》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东坡志林》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拓。《东坡志林》在苏轼的作品中是特别的一类,其研究方法自然不同于诗文的研究。前面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古代典籍的研究,必须先具备文献学的基础。版本是文献最直接的显现方式。《东坡志林》从传世之日起,就存在着争议,不仅仅是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更多是版本的互异问题。传世《东坡志林》就有三个通行版本,之间的关系必须辨证清楚,才能开始其他的工作。本文遵循了前人的方法,首先考辨《东坡志林》的版本系统。《东坡志林》虽然是苏轼所作,但其编订却是在苏轼死后,于是就存在编次窜误,甚至伪作。不对版本源流及其系统做一个考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可靠文献来源。本文特别将前人对《东坡志林》的版本研究的成果,以表格的形式作了反映,罗列了各种版本的源流,及其前人研究的成果,努力做到对《东坡志林》复杂的版本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在有了坚实的版本依据后,本文梳理出来一些业已被证明是存疑或作伪的作品,在后文的引用及其研究中,就避开了这些作品。这也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文学史中,《东坡志林》一直以笔记小说的身份出现,随着今年来学者们对笔记小说研究的深入,这一定性值得商榷。本文简要介绍了“笔记”及其“小说”各自的发展脉络,对《东坡志林》的性质重新做了定性,将《东坡志林》从“笔记小说”的误读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东坡志林》的内容作了分类。由于《东坡志林》内容纷杂,合理的分类,以简御繁,会给后续的相关研究带来很大帮组。本文的在借鉴前人分类基础之上,将《东坡志林》分为五大类:小说故事类、历史轶事类、史评史论类、考据辨证类、杂文随笔类。在这个分类基础上,展开对《东坡志林》艺术性的分析。前人虽然对东坡诗文的艺术分析已经很充分,但《东坡志林》做为散文小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艺术风格上,先总体对《东坡志林》做而来分析,总结出《东坡志林》重在写意和平淡中见新奇的艺术风格。在具体的艺术分析中,本文从艺术手法和语言艺术两个角度,结合《东坡志林》中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提炼出了一些结论:在造境上,借鉴诗词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在描写上,善于抓住人和事物的本质特点,写人状物惟妙惟肖、神采飞扬:在叙述上,夹叙夹议,以画龙点睛之笔表达真知妙想:在语言上,善于运周雅俗共赏的语言,活泼泼的口语。《东坡志林》作为这样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小品,从出现以来,就对当时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团结在他周围的一批苏文子弟,模仿《东坡志林》的风格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宋代以后,《东坡志林》做代表的一种文人小品,被发扬光大。尤其在明清时期,小品文的成就达到顶峰。从明代的归有光到李贽,再到袁宏道、汤显祖,在到清代的冒辟疆、沈三白,在延迁至现代,苏轼《东坡志林》多代表的文人小品神韵,一直被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在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审视过《东坡志林》后,我们更应该加深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问题:《东坡志林》是东坡生活最鲜活的记录。这正是《东坡志林》最大价值的体现,也是本文研究的结穴之处。我们透过《东坡志林》看到了苏轼最真实的性情,还原了苏轼温情脉脉的现实生活的面面,加深而来对苏轼伟大人格的理解。这才是《东坡志林》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董其昌南北宗问题初探
作者:胡国玉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习惯于一种“述而不作”的思维模式,对山水画的研究缺少一种系统的论述及流派的归纳,而南北宗却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论的发轫。尽管南北宗在理论上还不够精确、在逻辑上也不严密,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它带有思想方法上的拓展和美学观念上的更新。董其昌提出南北宗问题,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及文人艺术脉络演进的必然环节。明代的文艺运动,主题是恢复古典正统,关注人的主体和心灵。其思想蔓延和渗透到各个文艺领域:在戏剧界以汤显祖为代表,在文学界以袁宏道为代表,在绘画界则以董其昌为代表,尤其彰显在崇尚中国绘画艺术中唐宋以降的文人画中。关于南北宗问题,亦属一个名实之辩的问题,其实质在借以阐明南北宗之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人性追求。在明代,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大的人物,他与正统的派别关系密切,也与反叛思想家如李贽等有交往;他身为儒生,但信奉佛禅之理,以“画禅室”额其居,并修养殊深;他热爱传统,同时又鼓吹张扬个性,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情绪对立,但与反对复古的“公安派”相互欣赏。董其昌一生的艺术活动,包括了鉴赏、批评与创作三个主要领域,且各...
元杂剧情节发生的空间类型及其呈现方式
作者:黄小花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是戏剧文学的一个高峰,研究者对元杂剧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性”、“表演性”这两个角度来论述的。针对“表演性”,主要是围绕元杂剧“空间”来研究,“空间理论”也取得了及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元杂剧情节发生的空间研究却有些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本文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将“文学性”与“表演性”结合起来研究,以元杂剧作品为底本,从元杂剧“情节发生的空间”这一角度来研究“空间”这一命题。全文主体总共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从文学角度,通过阅读杂剧作品总结出情节发生的主要空间类型。第二大部分是从表演的角度探索空间呈现方式。第一大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从形式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元杂剧空间类型。从形式来看,元杂剧空间有单个空间、双重空间等,并分别从一折元杂剧和全本元杂剧进行分析论述。从内容来看,花园、旅店、寺庙、妓院、官府是元杂剧情节发生的主要空间,成为剧作家设置场景的主要空间,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对每个空间类型结合作品列出表格,并将元杂剧空间置于元代文化大背景下分析,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从文化发展的过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总结出当时剧作家设置空间的模式与特征。第二大部分是根据第一大部分总结出来的空间类型探索其呈现方式。元杂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受当时舞台条件的限制,情节空间的呈现方式是当时的一大创举,通过人物上下场、演员表演、舞台分割空间来呈现不同的情节空间。最后,不管是情节空间类型或者呈现方式,对后世小说、戏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文层层推进,从纵向和横向、从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分析空间类型,再回到戏剧舞台演出这一出发点。
民族文化交融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影响
作者:贾秀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戏剧史上出现了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局面。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进入成熟阶段。爱情婚姻剧作为元杂剧的一类,是在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繁荣兴盛的。在汉族剧作家和少数民族剧作家的共同努力创作下,爱情婚姻剧成为最高的戏剧类型之一。尽管爱情婚姻剧对前代爱情叙事文学有所取鉴,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改编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的爱情叙事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民族文化交融为视角,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文学价值,分析了元杂剧爱情婚姻剧对前代爱情叙事文学的继承性以及对后世的爱情叙事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研究
作者:吴丹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元杂剧的研究颇多,但对于元杂剧中的隐逸剧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隐逸剧的概念界定不清以及可供研究的文本资料的残缺。本论文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录鬼簿》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入手,重新界定了元杂剧中隐逸剧的概念,对隐逸剧与神仙道化剧以及隐居乐道剧加以解释和区分,并对存目《陈抟高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晋文公火烧介子推》、《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这几部代表作品进行了考定,从思想艺术与文化渊源方面加以研究。论文对元杂剧隐逸剧的思想方面联系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概括,包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逸思想、安贫乐道,忧国忧民的隐逸思想、“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思想、世俗尚奇的隐逸思想。另外还对隐逸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归纳,突破了以往只从民族政策和帝王政策分析的局限,选择了宋元之际全真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进行分析。本文还对隐逸思想的渊源进行研究,将隐逸文学的思想历程分为春秋战国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的超脱时期,唐宋时期中隐时期。最后文章对隐逸剧的文学影响及地位进行了论述,通过元代隐逸体裁的杂剧对元代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来确定元杂剧隐逸剧的重要地位,其中着重分析了对元杂剧整体和对于元曲元诗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总的来说,对于元杂剧隐逸剧的研究,细化了隐逸文学的进程和规律,拓宽了元杂剧在体裁上的分类研究,完善了元代文学式样之间的联系,对于隐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研究思路。
从元杂剧看龙王形象的演化特征
作者:黄贤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现存元杂剧作品中集中描写龙王形象的并不多,仅见于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两部杂剧。其中,作为一水之主的龙神——龙王形象主要以父亲角色出现,二剧共同表现了龙王在儿女婚事上的软弱与无奈,而这样的形象特点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龙王形象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典中地位低下的龙王故事的影响,并在其流播过程中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互相影响、渗透,最终中国化、人格化的结果。
上页 1 2 3 ... 5 6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