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半岛及对古代朝鲜文学的影响考论
作者:曹春茹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诗文很快就东传到朝鲜,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刊印其文集等方式接受了他的作品.同时也时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文学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责难.而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朝鲜李朝中期的文学革新.
“临川四梦”与赋体文关系研究
作者:郭慧茹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古代文学长河,自始至终都呈现着更替发展、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势。辞赋是继诗骚后诞生的古老文学样式,集诗文的创作经验于一身,其发展成熟后又反过来给诗文、小说、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传奇戏曲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它具有表演性和文学性,在其获得文学性的过程中,赋体的渗透起了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戏曲与赋体文之关系鲜有关注,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涉猎,但尚缺乏具体、完整之研究成果,尤其是个案研究还未见到。汤显祖是诗文曲赋皆擅长的晚明文学大家,他的经典传奇作品“临川四梦”中分布有大量赋体文,却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故而以此为题的研究有颇大的拓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在具体探讨“临川四梦”中的赋体文之前,有这样一个问题势必需要解决:为什么辞赋能够穿插于戏曲之中?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这是较早成熟的强势文学对较晚成熟的戏曲传奇自然而然之影响结果。但在这种自然背后还存在某种必然的因素,那就是泛戏剧形态与早期辞赋所表现出来的共生性——抒情和娱人,从发生学角度看,这在两种文学样式融合的过程中承担着决定作用。“临川四梦”并不是最早和唯一使用赋体文的戏曲文本,元杂剧和其他明清传奇中也有赋文的痕迹,但对于“临川四梦”与赋体文关系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具体到“临川四梦”用赋的问题时,首先,本文结合汤显祖所处时代环境、文学背景、生平、思想、辞赋创作等因素,探究“临川四梦”中出现赋体文的原因。晚明小品赋的发展及其娱乐精神决定了“四梦”中辞赋成分的增多;汤显祖所主张的“至情”观与辞赋的抒情传统相吻合,这是汤显祖传奇中用赋文的直接因素;辞赋的讽谏性能够加深“临川四梦”的讽世意味,此乃汤氏使用赋体文之实用动机。其次,依据“临川四梦”文本,将其中的赋体文分为摹人、绘景、记梦、抒怀、戏谑、状物六类,汤显祖文学造诣极高,“四梦”中的摹人赋立体真实,绘景赋巧妙精细,记梦赋悲喜结合,抒怀赋言辞直白,戏谑赋滑稽有趣,状物赋灵巧生动。这不仅是“四梦”中的赋文类型,亦是戏曲中赋作的整体类别面貌。最后,以赋体文对“临川四梦”艺术手法的影响立论,论证赋体文对戏曲之体制结构、剧本语言、形象塑造和舞台效果的具体作用。需注意的是,虽然赋体文为“四梦”增添了很多艺术魅力,但亦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典雅的语言与曲之俗格格不入,部分独白性赋文之篇幅过长阻碍了情节发展。以“临川四梦”与赋体文的关系为一个基点,能够引申出赋体文与传奇创作的整体关系。从内容上看,赋体文使戏曲具有了文学精神;从艺术技巧看,戏曲中的赋体文展示了作者的语言文字才华和创造性意识。如此,本文一方面在先贤论述的基础上使戏曲与赋体文之关系趋于明了具体,另一方面亦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究了“临川四梦”之艺术特色。
佛教与晚明传奇
作者:温晓敏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是传奇戏曲创作的繁盛期,从宗教层面尤其是从佛教角度去考察晚明传奇作品中的观念、价值取向,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因此本文撰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晚明传奇中与佛教有关篇目的佛教观念、价值取向的分析,结合明代特别是晚明社会的佛教政策、禅宗、净土、“三教合一”思潮的演变情况,从而揭示出佛教对晚明传奇的影响。本文共三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晚明时间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为万历元年(1573)至明代灭亡(1644)这一时间段;其次,概述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佛教与晚明传奇作品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论明代佛教政策的演变和涉及佛教的中晚明戏曲作品的创作情况及相互影响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经》所蕴含的佛教“色空”观,详细阐释《南柯记》中所蕴含的禅宗“色空”观。并以张凤翼《祝发记》、汤显祖《南柯记》为个案,探讨晚明传奇作品折射出的士人心态。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晚明净土思潮的演变,这一时期,不仅佛教人士皈依净土,晚明士人亦表现出对西方净土的向往与皈依的情怀。晚明传奇作品中不仅倡导“放生”观念,还弘扬“戒杀”观念,并将“放生”、“戒杀”观念与佛教因果报应相联系,以“放生”、“戒杀”之行必有善报的创作理念,劝诫众生要慈悲为怀、慈心不杀,这是作者以传奇创作响应晚明净慈信行的号召,体现了晚明传奇的创作主旨。第三章:以郑之珍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和屠隆《昙花记》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晚明“三教合一”思潮对两部传奇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价值取向的影响。两剧虽然蕴含着浓重的佛教色彩,但其所表现的伦理体系却仍是儒家的传统,可知作者创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宣扬佛法,还在于通过佛教故事弘扬儒教的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观念。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简要总结,并交代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汤显祖戏曲对屠绅小说的影响
作者:邹自振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中叶文言小说家屠绅酷慕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 ,为文则务为古涩艳异 ,晦其义旨。其志怪小说集《六合内外琐言》深受《临川四梦》的影响。集中《梅自然》、《獠僵卧》二篇 ,便是刻意效法或脱胎汤氏《牡丹亭》、《南柯记》的作品
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创作关系研究
作者:张冠男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李开先是明中叶著名的戏曲家,以戏曲《宝剑记》擅名文坛,同时他还擅长诗文创作,与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并称“嘉靖八子”。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在创作上虽有诸多差异,但无论是他的思想、精神还是发之于内的修养与审美特征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界对李开先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领域,对于其诗文及诗文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则屈指可数。因此,探究李开先诗文与戏曲之间的深层关系与相互影响,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其人其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创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他家世显赫,为人耿介不阿,一心报国,但也因此得罪当道小人而遭到排挤打压。他不仅将身世遭际记录在诗文中,同时也在《宝剑记》中通过林冲的遭遇表现出来。李开先一生对时事极为关注,他以诗文记录嘉靖年间之事,揭露社会黑暗,还以诗文当作谏章向当局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宝剑记》虽是一部历史剧,但其中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受都使该剧极富时代气息。李开先一生经历坎坷,他心中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消极避世的老庄哲学往往交织在一起,反映在诗文之中。而这种儒道交融的矛盾思想也在《宝剑记》中表露无遗,作者借林冲之口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伟志,借他人之口诉说为官不易和归隐之心。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在审美倾向上相互联系。在艺术思想方面,首先他崇尚俗文学,一方面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理论,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本色”戏曲语言的追求。其次他追求艺术的真实感,不仅在诗文中抒真情、写真事,同时要求戏曲要写反映现实之事,要抒发真实的感情,作家切不可无病呻吟。再次他注重文学的教化之功,他的诗文从内容上看是关乎教化的,《宝剑记》则通过林冲与贞娘两条线索,分别阐释了“忠”和“孝”。在语言表达方面,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都呈现出雅俗兼融的风格,这一特点是诗歌之典雅与戏曲之通俗的创作语言在同一作家作品中相互交融的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其诗文与戏曲还呈现出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在短小的诗歌中叙事,在长于叙事的戏曲中大段抒情,这不得不说是诗文与戏曲在表达方式上的融合。在艺术风格上,李开先的作品具有诙谐调笑的特点,无论是诗文还是戏曲都透过诙谐的表面传达出思想的深度。
郑廷玉杂剧研究
作者:张波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论文在回顾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郑廷玉生平考证、剧作版本、思想倾向、艺术价值及其作家在杂剧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元代古典喜剧创作早又有突出成就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廷玉,在古典文献资料中,对他及其本人作品的研究和记载不多。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对郑廷玉的研究才真正的展开,一些著名学者如严敦易、庄一拂和傅惜华等都对其的作品进行过认真的研究。虽然他们在研究郑廷玉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郑廷玉一些作品中所提到的“宿命论”进行严厉的嘲讽和抨击。这也是很长时间以来郑廷玉的作品在学术界不被看好的根本原因。不过,伴随着中西方美学、艺术学的研究和文化的不断融合与渗透,我们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范围也逐渐的扩展开来,对郑廷玉本人及其剧作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元代时期杂剧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对当代的戏剧影视编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细致的研究,我们知道:郑廷玉的杂剧元刊本在艺术价值方面充分体现了曲辞的“敦朴自然”之感,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其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含有大量的日常用语,而且只要是作品需要,随时就可以在作品中找到非常适合的位置来解释含义。并且宾白更加对作者天马行空的的想象力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在其全部的作品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对社会的丑恶百态的讽刺和批判,很少出现对某个戏剧人物进行赞扬或者褒奖。而且,他在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讽刺和警示给人的心灵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元代前期对杂剧的创作都是以剧作家为创作的主体,并且以戏曲作为表演艺术的还原为创作的类型。在这时期的郑廷玉剧作却能更为大胆的对人性灵魂的深处进行剖析,对广大人民最想说的话在剧作中进行表达,这样做就更为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在当时郑廷玉的剧作获得了广阔的市场演出机会。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元代的末期。不过在明朝的初期开始,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和文人心态的转变,郑廷玉的剧作影响逐渐变得没落。近代以来,王国维、王季思、张大新等许多的学者又对郑廷玉剧作在艺术上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和关注。在本世纪初期开始,《看钱奴》这部郑廷玉的经典作品在著名作家苏卫东先生的不断努力之下终于又被搬上了昆曲的舞台,这对于元代杂剧文化经典的延续与传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上页 1 2 3 ...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