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作者:高翠花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的语言则是十分优美。
论悲剧性的消解——从元杂剧《介子推》到清传奇《介山记》
作者:陈颖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传播是介子推故事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元代狄君厚的杂剧《介子推》和清代宋廷魁的传奇《介山记》均演"介子推"故事。由于改编者的时代不同,故事所赋予的主题思想也就不同,虚构的情节也大相径庭,剧本所折射的时代特色也不同。
执着与和解——20世纪美国汉学界元杂剧悲剧美学讨论
作者:李玉辉,潘明军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美国汉学界的元杂剧研究中,元杂剧有无悲剧的问题是其研究的一个侧重点。与欧洲研究者不同的是,美国学者能跳出欧洲推崇悲剧的传统,不以是否符合西方古典悲剧标准来评判元杂剧。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汉学界的元杂剧悲剧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祖克等认为元杂剧中没有悲剧但有悲剧元素的存在,到韦尔斯等提出的元杂剧剧目中有与西方表现形式不同的悲剧,再到海登、夏颂等提出的元杂剧评论不宜以西方悲剧概念为标准。本世纪以来,美国汉学界对元杂剧悲剧性的多元化评论表现出其对东方古典戏剧的接受及东西方戏剧审美的和解。
试论元杂剧悲剧的鉴别标准
作者:张丹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对元杂剧中的悲剧究竞有多少,有哪些,学界历来看法不一。笔者认为,鉴别一个剧是否是悲剧,当然首先必须要看它是否符合悲剧的定义,即“悲剧是对戏剧中主人公以幸福和生命为代价,为克服生存危机所做的失败的努力或对超常磨难的承受的展示。从而唤起审美主体惊惧、反思、振奋或崇高的审美感受”,是否具有较为强烈的悲剧精神。以此为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订立几个硬件做标准:要求悲剧中的主人公必须是个悲剧人物;全剧的主体戏剧冲突必须是悲剧性冲突;戏剧的悲剧性情节长度应该占据该剧的情节长度的四分之三以上;要考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实际显示出来的主旨。由此判定元杂剧中有21种是悲剧。
管窥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赵氏孤儿》与《菅原传授手习鉴》的对比考察
作者:于勇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古典悲剧,曾被王国维赞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日本江户时期的《菅原传授手习鉴》是净琉璃时代的三大杰作之一。两部经典剧作均是改编于前人的作品,但其故事情节的发展却意外的相像。然而在对古典艺术的热情虽远不及过去的当代,两部剧的名家名段依然作为经典广为传唱、深受欢迎。两剧的创作间隔虽多达400年,但正如弘法大师所吟唱的那样,“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弄汉家新”。相同的剧情、不一样的看点里潜伏着的是不同的中日两国民的悲剧审美意识。关于审美意识的考察研究理应是相当宽泛的,从东方民族的、时代的、中日两个不同民族的、作者个体的审美意识等四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意识进行相关的对比考察也仅仅犹如蜻蜓点水。考察个别相似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更是管中窥豹,无论如何以本篇小论难以尽述。但是正如一个老到的心理学家可以根据喜好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一样,笔者认为通过对作为文化基干的审美意识的考察,是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民族的性格。通过论文相关资料的收集,先行研究的调查,探求《赵氏孤儿》和《菅原传授手习鉴》两剧所折射出的中日文化以及中日两国国民性的不同。本篇论文试...
“汤显祖镜像”专栏之十二悲剧与悲喜剧:彻底性与未完成性
作者:李建军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从情节冲突的性质来看,《牡丹亭》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戏剧?本文通过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揭示了《牡丹亭》的“悲喜剧”性质,并分析了它的“未完成性”的成因。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