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李攀龙诗歌意象研究—以“风尘”意象为中心
作者:蒋鹏举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李攀龙诗追求格高调古,配合这一诗风,他善于选择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空间辽阔感的古雅意象造境;同时,其诗歌中还常出现微末不名的“风尘”意象。通过对李诗意象群类的比较,以及对李诗使用“风尘”意象不同义项的分析,我们认为,李诗的“风尘”意象是具有时代文化底蕴的意象。
诗的"意象"说
作者:杨桂珍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意象"是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之一,又称为"意象应".明代文学家何景明说:"意向应曰合,意向乘曰离".这句话多么精练!真是言简意赅,要言不繁."意"即心意、情意;"象"即物象、景象;"应"即互相对应(或曰"互相嵌合").何景明认为:"意"与"象"对应,叫做"合";"意"与"象"抵触,叫做"离".这一见解,强调了"意"、"象"合一,表明诗中的"意"、"象"应当是混然一体的.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意象悲壮的英雄剧:元杂剧剧作赏析之三
作者:于学剑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该剧写东汉三国时期东吴大夫鲁肃索取荆州的故亭。该剧情节简洁,气势宏阔,浩气鼓荡,壮采斐然,一片英雄气。全剧先烘染再实写,关键处浓墨重彩,点睛勾神,全方位集中塑造关羽形象,张扬着大无畏的英雄气魄。鲁肃这个人物塑造得也好,除却前两折是作者借鲁肃之间烘染关羽之勇,有意将鲁肃作为叙述工具,做特殊处理。第四折通过他期期艾艾的语言写活了鲁肃。
论元明清戏曲中梦意象的文化意义
作者:杨佩璇,吴佳瑜,郭豪杰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受中国古典文化中鬼梦信仰的影响,中国戏曲家与梦有着不解之缘。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戏曲家创造出了爱情婚姻梦、 超度解脱梦、伸冤复仇梦和公案梦等不同类别的梦意象,不同类型的梦意象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可以寄托作家情感、 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民族心理。学术界不乏对于戏曲与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从微观视角分析具体作品中梦的文化价值。本文以 历史与美学观念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从中国古代梦魂整体的视域下将中国古代魂梦戏作为一个 整体,分析作品中梦意象的文化意义。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王翠姣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在戏剧作品中有着深层含义。如,《牡丹亭》中“梦”意象、“花园”意象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戏剧描写真实的生活状况,如实地反应了当时社会背景、生活状况和世情风貌。其作品中也出现很多意象,如“森林”意象、“鬼魂”意象等。前人经常研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创作特点、美学价值、艺术特征及作用,很少提及作品中的意象。文章将以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相关意象作为出发点,分别以自然景象意象和精神意象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其含义、作用及特征。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意象做整体观照。
“意象”研究钩沉与反思———兼论“意象”内涵及其审美特性
作者:田义勇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中国美学界,“意象”是一个极具学术生命力的核心范畴。当代“意象”研究的学术实绩值得肯定,但在语源阐释与思想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追溯“意象”语源,应当注重“象”的中介关联性,继承早期的“言”“象”“意”三元范式,重新认识并扬弃明清时期的“情景交融”等二元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无论“主客二分”还是“超主客二分”,都不能真正摆脱二元范式的窠臼,亦不契合中国思想实际。在基本理念上,“意象”研究应当奠基于先秦时期即有的“和实生物”“相异者相济”理念。明清时期何景明、王夫之等人并非反对“分”,而是反对“离”,其思想实质是主张“相异者相合”。基于“异在论”立场,所谓“审美意象”就是以一“意”(“游观意识”)摄三“象”(“心象”“物象”“语象”)为基础的上下贯通与三元交融的体验活动及其结果。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