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元明清戏曲中的叠三字形式
作者:郭攀,宋静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叠三字形式的具体表现 元明清戏曲中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重叠形式——叠三字。据对顾肇仓《元人杂剧选》、周贻白《明人杂剧选》和王起《中国戏曲选》下册的考察,从时代上讲,叠三字形式在元代戏曲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率亦最高。《元人杂剧选》收入14位作者的15种戏曲,除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白仁甫《梧桐雨》未见用例之外,其余皆有叠三字形式,其中,武汉臣《生金阁》、孟汉卿《魔合罗》、李好古《张生煮海》使用频率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创作关系研究
作者:张冠男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李开先是明中叶著名的戏曲家,以戏曲《宝剑记》擅名文坛,同时他还擅长诗文创作,与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并称“嘉靖八子”。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在创作上虽有诸多差异,但无论是他的思想、精神还是发之于内的修养与审美特征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界对李开先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领域,对于其诗文及诗文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则屈指可数。因此,探究李开先诗文与戏曲之间的深层关系与相互影响,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其人其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创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他家世显赫,为人耿介不阿,一心报国,但也因此得罪当道小人而遭到排挤打压。他不仅将身世遭际记录在诗文中,同时也在《宝剑记》中通过林冲的遭遇表现出来。李开先一生对时事极为关注,他以诗文记录嘉靖年间之事,揭露社会黑暗,还以诗文当作谏章向当局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宝剑记》虽是一部历史剧,但其中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受都使该剧极富时代气息。李开先一生经历坎坷,他心中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消极避世的老庄哲学往往交织在一起,反映在诗文之中。而这种儒道交融的矛盾思想也在《宝剑记》中表露无遗,作者借林冲之口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伟志,借他人之口诉说为官不易和归隐之心。李开先诗文与戏曲在审美倾向上相互联系。在艺术思想方面,首先他崇尚俗文学,一方面提出了“真诗只在民间”的理论,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本色”戏曲语言的追求。其次他追求艺术的真实感,不仅在诗文中抒真情、写真事,同时要求戏曲要写反映现实之事,要抒发真实的感情,作家切不可无病呻吟。再次他注重文学的教化之功,他的诗文从内容上看是关乎教化的,《宝剑记》则通过林冲与贞娘两条线索,分别阐释了“忠”和“孝”。在语言表达方面,李开先的诗文与戏曲都呈现出雅俗兼融的风格,这一特点是诗歌之典雅与戏曲之通俗的创作语言在同一作家作品中相互交融的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其诗文与戏曲还呈现出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在短小的诗歌中叙事,在长于叙事的戏曲中大段抒情,这不得不说是诗文与戏曲在表达方式上的融合。在艺术风格上,李开先的作品具有诙谐调笑的特点,无论是诗文还是戏曲都透过诙谐的表面传达出思想的深度。
陆采戏曲作品研究
作者:顾周禄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陆采,原名陆灼,字子玄,号天池山人,又号清痴叟。明代戏曲家,小说家,诗人。他生于1497年,卒于1537年,今江苏苏州人。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少时成名,名播江东儒林,可谓天纵英才,著作亦颇丰,在诗歌、散文、戏曲、传奇等领域多有建树。他著有诗文集《天池山人小稿》五种(明刻本,今存),这是他诗文作品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壬辰稿》、《陆子玄诗集》等;著有文言小说《艾子后语》、《冶城客论》、《天池声隽》四十卷,辑录唐人小说《虞初志》;另写有五种传奇,即《明珠记》、《怀香记》、《南西厢记》、《分鞋记》、《椒觞记》,后两种散佚。此外还有史类著述《国朝史余》八卷,游记《览胜记谈》十卷。 但是在陆采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当以戏曲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他的《明珠记》、《怀香记》和改编的《南西厢》,以典雅、骈俪的语言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关注点从外在的戏曲冲突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将“情”之一字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符合文人士大夫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风情剧的发展,特别是汤显祖所代表的“临川派”、沈憬所代表的“吴江派”等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陆采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结合原始资料对陆采短暂的一生进行梳理;第二章介绍陆采三部主要的戏曲:《南西厢》、《明珠记》、《怀香记》,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源流演变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探究评价;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陆采戏曲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想,探究他如何达到爱情与伦理纲常的和谐;第四章是对陆采戏曲创作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主要着力于文词典丽的语言特色、丰满细致的人物描写,精心设置的巧妙情节三个方面,最后对他在创作中蹈袭、陈陈相因的缺憾问题进行探究批评,以求全面公允。
黄梅戏曲 饮誉全球:黄梅戏回娘家
作者:湛有恒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黄梅戏,原名采茶戏、黄梅调。起源于宋末元初,成熟于明、清及民国。产生于黄梅的多云、紫云山区。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汇集山歌、樵歌、渔歌等民歌散曲,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形成体系的黄梅戏。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现与京、越、豫、评并称为全国五大剧种.2006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上页 1 2 3 ... 9 10 11 12 1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