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牡丹亭》评介
作者:张进德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牡丹亭》评介
“问题意识”与新创获:序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邓绍基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去年岁末,程芸学棣寄来他的学术专著《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问序于我,今年春天,又寄来修定稿,并说此稿系交付中华书局之最后定稿,再次嘱我写序。无奈我有约在身,四五月间应邀赴吴中和鄂渚讲课。六月上旬返京后,燠暑旋至,火伞高张,却又气压低闷,湿热蒸人,北地罕
浅论《牡丹亭》的悲剧属性——读汤显祖《牡丹亭》有感
作者:杨晓昕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浅论《牡丹亭》的悲剧属性——读汤显祖《牡丹亭》有感
“临川四梦”与赋体文关系研究
作者:郭慧茹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古代文学长河,自始至终都呈现着更替发展、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势。辞赋是继诗骚后诞生的古老文学样式,集诗文的创作经验于一身,其发展成熟后又反过来给诗文、小说、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传奇戏曲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它具有表演性和文学性,在其获得文学性的过程中,赋体的渗透起了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戏曲与赋体文之关系鲜有关注,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涉猎,但尚缺乏具体、完整之研究成果,尤其是个案研究还未见到。汤显祖是诗文曲赋皆擅长的晚明文学大家,他的经典传奇作品“临川四梦”中分布有大量赋体文,却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故而以此为题的研究有颇大的拓展空间和研究价值。在具体探讨“临川四梦”中的赋体文之前,有这样一个问题势必需要解决:为什么辞赋能够穿插于戏曲之中?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这是较早成熟的强势文学对较晚成熟的戏曲传奇自然而然之影响结果。但在这种自然背后还存在某种必然的因素,那就是泛戏剧形态与早期辞赋所表现出来的共生性——抒情和娱人,从发生学角度看,这在两种文学样式融合的过程中承担着决定作用。“临川四梦”并不是最早和唯一使用赋体文的戏曲文本,元杂剧和其他明清传奇中也有赋文的痕迹,但对于“临川四梦”与赋体文关系的论述比较具有代表性。具体到“临川四梦”用赋的问题时,首先,本文结合汤显祖所处时代环境、文学背景、生平、思想、辞赋创作等因素,探究“临川四梦”中出现赋体文的原因。晚明小品赋的发展及其娱乐精神决定了“四梦”中辞赋成分的增多;汤显祖所主张的“至情”观与辞赋的抒情传统相吻合,这是汤显祖传奇中用赋文的直接因素;辞赋的讽谏性能够加深“临川四梦”的讽世意味,此乃汤氏使用赋体文之实用动机。其次,依据“临川四梦”文本,将其中的赋体文分为摹人、绘景、记梦、抒怀、戏谑、状物六类,汤显祖文学造诣极高,“四梦”中的摹人赋立体真实,绘景赋巧妙精细,记梦赋悲喜结合,抒怀赋言辞直白,戏谑赋滑稽有趣,状物赋灵巧生动。这不仅是“四梦”中的赋文类型,亦是戏曲中赋作的整体类别面貌。最后,以赋体文对“临川四梦”艺术手法的影响立论,论证赋体文对戏曲之体制结构、剧本语言、形象塑造和舞台效果的具体作用。需注意的是,虽然赋体文为“四梦”增添了很多艺术魅力,但亦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典雅的语言与曲之俗格格不入,部分独白性赋文之篇幅过长阻碍了情节发展。以“临川四梦”与赋体文的关系为一个基点,能够引申出赋体文与传奇创作的整体关系。从内容上看,赋体文使戏曲具有了文学精神;从艺术技巧看,戏曲中的赋体文展示了作者的语言文字才华和创造性意识。如此,本文一方面在先贤论述的基础上使戏曲与赋体文之关系趋于明了具体,另一方面亦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究了“临川四梦”之艺术特色。
陆采戏曲作品研究
作者:顾周禄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陆采,原名陆灼,字子玄,号天池山人,又号清痴叟。明代戏曲家,小说家,诗人。他生于1497年,卒于1537年,今江苏苏州人。 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少时成名,名播江东儒林,可谓天纵英才,著作亦颇丰,在诗歌、散文、戏曲、传奇等领域多有建树。他著有诗文集《天池山人小稿》五种(明刻本,今存),这是他诗文作品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壬辰稿》、《陆子玄诗集》等;著有文言小说《艾子后语》、《冶城客论》、《天池声隽》四十卷,辑录唐人小说《虞初志》;另写有五种传奇,即《明珠记》、《怀香记》、《南西厢记》、《分鞋记》、《椒觞记》,后两种散佚。此外还有史类著述《国朝史余》八卷,游记《览胜记谈》十卷。 但是在陆采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当以戏曲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他的《明珠记》、《怀香记》和改编的《南西厢》,以典雅、骈俪的语言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关注点从外在的戏曲冲突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将“情”之一字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符合文人士大夫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风情剧的发展,特别是汤显祖所代表的“临川派”、沈憬所代表的“吴江派”等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陆采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作品,结合原始资料对陆采短暂的一生进行梳理;第二章介绍陆采三部主要的戏曲:《南西厢》、《明珠记》、《怀香记》,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源流演变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探究评价;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陆采戏曲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想,探究他如何达到爱情与伦理纲常的和谐;第四章是对陆采戏曲创作艺术特色进行研究,主要着力于文词典丽的语言特色、丰满细致的人物描写,精心设置的巧妙情节三个方面,最后对他在创作中蹈袭、陈陈相因的缺憾问题进行探究批评,以求全面公允。
潘之恒表导演理论研究
作者:孙瑞瑞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计其数。世界上把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明代,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戏曲也蓬勃发展起来。以潘之恒为代表的戏曲剧作家、评论家的出现,给后世的戏曲表演、导演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由于潘之恒生活在明代,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在戏曲表演、导演方面创作出特定的理论体系,所以潘之恒当时只是简记录演出和排演情况,没有具体的理论文本,潘之恒的作品主要是记录家班演出和演员表演风格。本文通过对潘之恒的著作《鸾啸小品》和《亘史》的研究,搜集、整理古代戏曲家和现当代戏剧评论家对潘之恒表演理论、导演理论艺术成就的评析,从而系统的整理出潘之恒表演、导演理论的具体内涵,和对后世剧作的理论影响。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潘之恒戏曲表演理论、导演理论进行全面的概述。笔者首先会从戏曲表演整体论、戏曲表演形神论和戏曲表演风格论对潘之恒表演理论做系统全面分析,其次,笔者会从导演与剧本、导演的二度创作和导演的教师作用对潘之恒导演理论做系统全面分析;第二章是整理分析潘之恒戏曲表演理论、导演理论对明代戏曲的影响。笔者从潘之恒与明代理论家的相互影响(如:汤显祖),还有对当时演员演出积累丰富的史料价值来具体阐述;第三章整理分析出潘之恒戏曲表演、导演理论对清代戏曲的影响。笔者在本章中把明代的潘之恒与清代的李渔进行理论对比,分析出清代李渔在明代潘之恒戏曲理论研究上还存在那些继承和发展。第四章主要评价潘之恒表导演理论,分别从艺术创新和学者的总体评价进行阐述。最后一章是结语。
上页 1 2 3 ... 5 6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