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外部凝视、群体预设与隔绝空间 ——评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作者:刘芳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是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戏剧空间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重点考察了"文人"与"清廷"这两个戏剧活动的参与主体,试图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然而,由于某些理想化预设,作者对文人创作花谱和清廷扶持花部的动机分析都有失简单。此外,她还通过对舞台剧本演变的梳理,考察其中反映的晚清社会气质变化。对变化原因的解释,却仅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着眼,忽略了世界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受到的外部作用。该著总体上体现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文化时某种不自觉的"他者"心态。
清中叶戏曲繁盛的表现及其市场机制成因
作者:盛志梅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中叶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前期的乾隆时代,以昆曲全本戏的衰微与花部诸腔的繁盛为主要表现,在乾隆后期以及嘉庆、道光年间,以折子戏为主流的舞台演出盛极一时,出现了不少演技精湛的演员,并诞生了许多唱腔流派。同时演出市场上戏园子林立、戏班频繁更迭,说明此时剧坛已经形成了决定剧种存亡的市场机制,戏剧演出也就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市场行为。
晚明戏曲集《乐府红珊》的编纂体例与选本个性 ——兼及戏曲文本研究的多向度问题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乐府红珊》是晚明南京书肆广庆堂刊刻、纪振伦编纂的戏曲选本,其出版目标是为文人娱曲与民间戏班演出提供底本。《乐府红珊》创建以"出"为中心的编纂理念和以生活场景为标准的分卷原则,在晚明众多戏曲选本中因体例鲜明而独树一帜。《乐府红珊》百折散出的仪式性特质在成书与搬演两个环节逐次被激发和扬显,其独特的选本个性则启发我们要将案头文本与演出文本、演出语境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揭橥戏曲文本的多重意义。
明清戏曲选本中的“俗增戏”考释
作者:冯王玺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俗增戏”之称谓在戏曲传世文献中并未出现,“俗增”一词最早见于《纳书楹曲谱》和《纳书楹四梦全谱》中的四出折子戏中。这四出折子戏被冠以“俗增”之名,即显示出与其余折子戏的不同。借助对此四出折子戏特点的考察,发现其折子戏属性之外的特殊属性,足以使其被划分为独立的门类——“俗增戏”。一方面,“俗增戏”作为折子戏发展成熟期的典型代表,表现出戏曲创作由重文本向重舞台转变,尤其是向以艺人为中心的梨园演剧模式转变的征兆。另一方面,从清曲家叶堂的视界出发,“俗增戏”出现的背后是文人对于雅俗界限的模糊,尤其体现在文人对于梨园创作的作品以及梨园创作者的态度的微妙转变上。在这种态度转换的背后,更是清代尊重民间演剧、提倡雅俗互动的观念的体现。
现知安庆最早的戏曲剧本选集刻本 —— 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
作者:王秋贵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我一直以为,安庆最早刻印发行戏曲剧本的,是民国期间的坤记书局和黄宝文书店.他们印行了一些黄梅戏唱本,如《小辞店》《何氏劝姑》《罗帕记》等,都是单本小册子,约相当于64开本,发行于以安庆为中心的江南江北各县,适应了皖江地区城乡民众对黄梅戏的需求.前不久,经张全海提醒,我才恍然想起,早在清光绪初年,安庆倒扒狮街,就有一家"竹友斋",刊行了一套以皮黄戏(京剧)为主的戏曲剧本选集——李世忠主编的《梨园集成》.这是一部整套的大册书,版面为231mm× 140mm,全套分为24册,共收48个剧本,有单出折子戏,有整本大戏,还有多本连台戏.它的发行情况虽然难以追寻,但从存世本看,肯定超出了安徽省的范围,南方江浙,北方京城都有,并且流传到了日本.
世纪壮举,汤显祖《牡丹亭》再现“庐山真面目”
作者: 暂无 日期: 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世纪壮举,汤显祖《牡丹亭》再现“庐山真面目”上海昆剧团将推出演出20小时的全本《牡丹亭》本刊讯5月,上海昆剧团将推出大型明代汤显祖的古典名著《牡丹亭》同观众见面。据悉,这场演出历时20个小时,分6个单元演完,为本世纪世界戏剧演出时间最长的一场演出。4...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