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汤显祖的“言情说”
作者:郭志斌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汤显祖的“言情说”
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研究
作者:殷双煜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冯梦龙为我国明朝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家,情教观是其重要的文艺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情教观的提出与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明末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上升、新旧思潮的碰撞等都对冯梦龙的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冯梦龙的小说情教观其核心是“以情为教”。冯梦龙受到晚明“尊情”思潮的影响较大,他继承并将“尊情”思潮推向新阶段。同时,他十分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李贽的“童心说”,并以此为基石,将汤显祖“至情说”中的“情”与传统的“理”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使得“情”与“理”合二为一。冯梦龙还将“情”的范围扩大,并提升到理论层面。他肯定“情”,重视“情”,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但同时又不反对“理”,让原本处于对立的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冯梦龙的情教观具有一定的教化性,他高扬“情”,实际上是想借“情”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对“情”的高扬只是吸引民众的幌子,因此,“情教观”实质上可以称为是冯梦龙的教化观。情教观是冯梦龙的主要创作思想,既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又是实现其济世救民愿望的有力途径。情教观在高声呼喊人情物欲的同时也在对世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避讳“情”与“欲”的存在,又不抛弃传统的“理”,体现了“情”、“理”、“欲”相结合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三言”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冯梦龙的情教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推动了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一批作家,如凌濛初创作的“二拍”,李渔的《十二楼》,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不难看出“情”的存在以及明显的教化色彩。
论汤显祖的“言情说”
作者:郭志斌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的言情说内涵丰富,作者推崇情感的极致状态——至情,并以情而反理,以梦而释情。在论及戏曲言情的作用时,他又归之于传统的教化作用上,这就从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地位。
汤显祖"遂昌善政"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意义
作者:符蓉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在遂昌实施的"教化",与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当今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英戏曲研究
作者:赵丽莹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唐英是清代戏曲史上一位较有影响和特色的戏曲家。他生活在花雅争胜、戏曲激烈变革的清中叶,和同时代许多戏曲作家一样,唐英的作品以世风教化为主旨,但家班的长期实践演出经历和对花部地方戏的欣赏使唐英的戏曲作品并不完全同于清中叶的大部分“案上文章”,唐英把“场上之曲”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十七部剧作真实记录了清中叶戏曲的体制变化情况,反映了花雅争胜的时代背景,研究唐英的戏曲创作对于我们全面把握清中叶戏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结合唐英诗文简介唐英生平及戏曲作品,主要突出他的正直、悲天悯人的品德,他和张坚、董榕、蒋士铨的戏曲交流活动及他的平和心态,并从《灯月闲情》(唐英戏曲集原总名)的“闲”字入手,重点探讨唐英平和、从容的心态对他的戏曲创作的影响。第二章论述唐英剧作的思想内容。唐英的剧作主要可分为主旨世风教化的作品和寄兴遣怀的历史剧两大类,重点论述唐英剧作的世风教化主旨,试图从儒家伦理文化入手,探讨唐英戏曲风化观的渊源和原因,并结合清中叶理学复兴大的文化背景,以期对其作一全面的梳理与把握。第三章结合清代史料、戏曲论著从舞台表演的角度把握唐英剧作的艺术特色。和清中叶整体追求典雅的风气不同,唐英和清初的李渔一样,追求戏曲表演的通俗化,本论文试图以史料来证明唐英的戏曲在哪些方面见证了清中叶戏曲体制的剧烈变革。第四章结合清代史料、戏曲论著对花雅争胜的时间及重点作一分析,探讨唐英对花部戏曲都做了哪些借鉴与学习,并分析了唐英的昆曲改编本与花部原本的优劣,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对唐英的昆曲改良作一公正、合理的评价。
关于何景明督学陕西的补正
作者:姚学贤,徐扬尚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景明督学陕西,自授职到辞归,前后不足四年,时间不长。但是,与其三十九年为一生相对来说,时间又不算短。更何况这段经历又是他在文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的四年?可以说,这四年是他的文学思想趋于合理、走向成熟,政绩卓著的四年。关于何景明的这一段经历,付开沛编的《何大复年谱》与刘海涵编的《何大复年谱》,都有语焉不详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