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著;(清)陈同,(清)谈则,(清)钱宜合 日期: 2008.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著;(清)陈同,(清)谈则,(清)钱宜合 日期: 2008.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李梦阳文学成就及其文学评论
作者:骆佳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是明代声势浩大的“前七子”的领军人物,他反对台阁体的萎靡之文风,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李梦阳的文学评论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仅就其文学成就及其文学评论的观点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学者。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作者:郑传寅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围绕她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人赏其词清句丽,有人斥其屈曲聱牙;有人视之为曲中魁首,赞赏有加;有人目之为洪水猛兽,肆意禁毁。一部《牡丹亭》不知引逗了多少人的情思!四百多年间,物换星移,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随着昆曲的衰落而难得一见。而今,一部以“青春”为旗帜的《牡丹亭》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牡丹亭选评
作者:赵山林撰 日期: 2002.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牡丹亭选评
元杂剧的兴衰与一代文人的不同走向
作者:马琳娜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从兴起到衰微,不足百年,其来去都如此骤然,引起了文学界的深切关注。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趋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而又不可回避的原因;而两类文人——漂?白于社会底层的剧作家与封建正统文人尤其是理学家——之间的此消彼长则构成了元杂剧骤盛而遽衰的主要原因。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