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梆子戏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
作者:王薇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昆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从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嘉庆的这三百多年来,昆曲盛极一时。清代中后期,昆曲逐渐开始衰落,梆子戏逐渐兴起。梆子戏起源于民间,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单,生活气息浓郁,更贴近百姓生活,很快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梆子戏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了更加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梆子戏从昆曲中吸收了很多内容为己所用,这使得其进一步趋于成熟与精致。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类比了梆子戏中的昆曲成分,从剧本、舞台艺术、民俗、演出场所等方面说明了梆子戏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昆曲的衰落和梆子戏的兴起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梆子戏在剧目方面对昆曲的继承,类比了梆子戏与昆曲的同名剧目和同题材剧目,并通过剧本的对比呈现出梆子戏独具风格的移植。最后从剧本结构、语言风格、作者生活背景等方面,比较了昆曲《意中缘》与蒲剧《意中缘》的异同。第三章通过行当、表演、服饰、装扮以及音乐等方面,论述了梆子戏在舞台艺术方面对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第四章从演出习俗和演出场所入手,阐述了在酬神祭祀中昆曲霸主地位的衰落和梆子戏的逐渐兴起,以及由于梆子戏演出规模的改变对演出场所的影啧,从而论证了由昆曲到梆子戏习俗和演出场所的沿袭和变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梆子戏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程中对昆曲的吸收与发展,并且对存留于当下的戏曲艺术,如何走入大众文化的视野,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提供了借鉴。
戏曲表演艺术一脉相传的具体载体——论昆曲折子戏的历史意义
作者:孙玫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乾嘉以降,折子戏在昆曲演出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折子戏的情节为观众所熟知,观众看折子戏,基本上不是从未知的故事情节,而是从艺人对已知故事和人物的阐释中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就艺人而论,他们演折子戏也并非是一味重复前人的演剧成品,毫无变化。艺人们总是会不断对折子戏作各种各样的润色或加工,常演常新。这种润色或加工通常是在不改变原作大框架下进行的局部性微调,然而,经年累月之后,世代传承下来的昆曲折子戏就会成为与原文学剧本面貌差别很大的演出版本,形成一种不同于原作的新的演出形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昆曲盛演折子戏的时代,正是众多地方剧种成长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地方戏都曾通过吸收昆曲折子戏中表演艺术的养分而茁壮了自己,众多的戏曲艺人也正是透过昆曲的折子戏,具体接触、把握、承袭了戏曲的表演艺术传统,从而使得戏曲的表演艺术薪火延续,一脉相传。
焦循“崇花贬雅”戏曲美学观新探
作者:安裴智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中叶,在"花雅争胜"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崇花贬雅"的戏曲美学观,代表人物是"乾嘉学派"经学家焦循。其主要观点:一是"代有所胜"的文艺发展史观,认为"花部"取代"雅部"有历史合理性;二是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三是主张大众化的平民美学观。"崇花贬雅"论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昆曲衰落、"花部"地方戏崛起的历史趋势,一改"崇雅尚昆"的明清文人审美传统,其对大雅昆曲采取贬抑的文化态度,对后世戏曲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不同年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后代学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认知,也影响了百年来中国戏曲的研究走向。
晚明皖籍家乐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作者:钱晓红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家乐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化现象,也是昆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家乐即家庭戏班,是指由私人蓄养的以满足家庭娱乐需要为目的的家庭戏乐组织以及这一组织从事的文化娱乐活动。明中叶后整个社会痴迷昆曲,蓄养家乐盛行一时,梅鼎祚、吴用先、吴琨、阮大铖、汪宗孝等安徽籍的家乐对于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戏曲表演和昆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昆曲清唱与剧唱比较研究
作者:周丹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曲是文人曲,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唱曲”与“唱戏”的分化现象。传统上把“唱而不演”谓之“清”,即清唱,把舞台上的戏曲演唱称为剧唱。昆曲清唱发展到后期以清唱剧曲为主,偶尔也吟唱散曲等文学作品。然而,自昆曲清唱产生之初,文人曲家就把它与剧唱严格区分开来,昆曲清唱不是昆剧的附庸。 从古典戏曲论著中可以看出,前人把清唱的地位抬得比剧唱高。一方面是因为清唱的主要参与者是文人士大夫,其社会地位就比戏曲艺人高得多;另一方面则是艺人的水化水平很低,唱曲很难谨守格律,文人对此多持鄙夷态度。因此,前人一股认为清唱吐字准确,剧唱讹误较多;清唱严格遵守格律,剧唱喜欢随意添加花腔;清唱节奏缓慢,悠游闲雅,剧唱紧凑热闹;清唱高雅,剧唱“媚俗”。 笔者在本文之中除了梳理古典戏曲论著中有关昆曲清唱与剧唱的理论外,还选取了近现代多位著名曲家和演员的录音,运用汉语语音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录音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从比较的结果来看,昆曲清唱与剧唱在发音吐字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正确”,只是二者参照的标准不同。清唱的字音以韵书为标准,剧唱的发音吐字则受师承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无论是清唱还是剧唱...
清宫廷与民间的戏曲文本比较:以《缀白裘•淤泥河》、《故宫珍本丛刊•昆腔单出戏•罗成托梦总本》为例
作者:曾子津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缀白裘》为戏曲剧本的单出选集,合计共十二集,内容皆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单折剧目,共四百八十九出,其内包含有昆腔、高腔、乱弹腔、梆子腔等。《故宫珍本丛刊》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书中,选取了一千一百多种珍贵图书以及一千七百多种剧本与档案编印而成,共七百三十一册,戏曲部分的数据源是清南府及升平署内所遗留的宫内演出剧本。〈淤泥河〉与〈罗成托梦〉的戏名虽然不同,但都是取自《隋唐演义》中同一人物的同一桥段故事敷演,也同属于清时期的剧本,但因观赏者的身份差异,使得剧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走向。透过此二出戏曲文本研析,我们可以看出清皇室与社会平民百姓观戏时的心态、当时编剧者的心理,以及戏曲在昆乱交错时的过渡情形。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