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牡丹亭》的改写与翻译:分析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王广瑜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白先勇领衔策画的青春版《牡丹亭》在2004年一推出即受万众瞩目,在海内外的票房上大有斩获,扭转了崑曲自清末以降曲高和寡、观众老化的态势。有监於此,笔者推测青春版之所以创下票房佳绩,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非中文母语者进入崑曲演出的剧场,势必与制作团队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以翻译的视角观察青春版的制作特色,一方面藉萨伊德的旅行理论、米勒的翻译即「跨越边界」理论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闺塾〉、〈惊梦〉两出戏跨越时空边界後演出形式的转变与现代意义,进而分析演出中的各式媒介共同诠释文本的方式;另一方面从语际翻译的观点探究上述两出戏的字幕英译策略,进而了解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强调与代偿的部分如何影响非中文母语观众对《牡丹亭》的理解和欣赏。
前生今世四百年,牡丹国色动人间:汤显祖本《牡丹亭》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审美文化解读
作者:张莉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历经四百年而传唱不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入手.试图从汤本《牡丹亭》以昆曲作为审美载体、杜丽娘形象二重人格的审美价值和青春版《牡丹亭》的戏剧之美、青春之美等几部分对古今两版《牡丹亭》进行解读,以期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和启示。
老两口谈戏 京剧、昆曲
作者:刘乃崇,蒋健兰著 日期: 2004.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收录有“谭鑫培教戏”、“程砚秋舞台艺术杂忆”、“张君秋的艺术积累与创造”、“愿京剧之星长明”等文章40余篇。
“引俗入雅”——雅、俗文化对流中的唐英戏曲创作
作者:胡婷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乾隆年间爆发的“花雅之争”是俗文化在戏曲领域的开端。唐英就是这一时期积极向“花部”学习的昆曲作家代表,他试图采用“引俗入雅”的方式改造昆曲。“引俗入雅”的戏曲创作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雅俗文化对流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英作品中的俗语运用,丑、净角比例增加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唐英在戏曲俗化过程中的贡献。
立志改革 大胆创新——编演《李慧娘》的几点体会
作者: 暂无 日期: 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团自从一九七九年四月恢复上演《李慧娘》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演出实践和接受观众检验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京剧具有新的生命力,必须解放思想,立志革新。我们就这方面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跟上时代,适应观众,革新传统剧目。关于李慧娘故事的戏,从明代周朝俊的《红梅记》传奇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解放以后,孟超同志改编的昆曲本《李慧
紅梅旧曲喜新翻——昆曲《李慧娘》观后感
作者:杨宪益 日期: 196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前些天看了北昆演出的《李慧娘》,看完颇为兴奋,觉得这是近年来看到的一部好戏。《李慧娘》本来是一个很凄艳动人的好故事,但是明代周朝俊的《紅梅記》写的却并不太高明,戏剧结构既不謹严,文采也有限,其中封建糟粕又太多;过去不同地方戏里已經作过不少次改編;这次孟超同志的改編本显然是最好的一个。这是昆曲剧目中继《十五貫》之后,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的又一次可喜的尝試。观众对这样的改編是欢迎的。孟超同志的成就是值得庆賀的。
上页 1 2 3 4 5 6 ...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