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古典文学研究辑刊 四编 第20册 汤显祖爱情戏曲取材再创作之研究 上
作者:曾永义主编;陈贞吟著 日期: 2012.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古典文学研究辑刊 四编 第20册 汤显祖爱情戏曲取材再创作之研究 上
明代戏曲文乐关系研究
作者:苑杰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自宋元至明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诸多的经典作品。相较其他文学体裁,戏曲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在戏曲发展历程中,明代以剧作家和作品数量繁多、文学成就耀眼所著称,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仅传奇作家就达到300多人,剧目也将近上千部,其中有署名的剧作就有600多个,其数量之多、作品范围之广对后世戏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明代戏曲发展中,一直伴随有文学与音乐的讨论,“沈汤之争”、魏良辅改戏等都是围绕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展开,并被该时期的作家和理论家持续关注。从创作手法到美学理论,明代戏曲经历了由填词入曲到依字行腔创作方式的转变,从元代的周德清到明代的徐渭、李开先、何良俊、汤显祖、沈璟、魏良辅沈宠绥、王骥德等人在戏曲创作和戏曲评论中都对戏曲的文乐关系进行过探讨或评论,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认知的戏曲文乐进行阐释。但是受限于当时社会背景、外在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对何种语境下文乐关系进行分类分析,对于戏曲文乐关系的研究也停留在南北方位不同的南北曲的层面,没有进一步深化打通研究,加之戏曲表演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文人对表演的重视程度不够,双方交流少,音乐又没有工尺存世等原因,给戏曲文乐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从创作方式的转变入手探讨戏曲的文乐关系,可以从人、文、乐多重角度立体还原历史时期戏曲发展状况,进一步理清明代戏曲的发展脉络。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元明戏曲形态。梳理元代到明代的戏曲发展状况,对元明戏曲作家、戏曲作品、戏曲理论做概述,分析两个时期戏曲结构和表现方式,对戏曲作品的收录形式和戏曲改革的方向、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总结这一时期戏曲文乐关系的发展变化方向。第二章:以乐为主,接腔别咏。通过梳理宋代以来填词入曲创作方式的传承与衍变,研究分析明代前期乐为主体中曲牌音乐在戏曲中的呈现方式和存在形态,总结曲牌音乐影响因素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因词配乐,依字行腔。进一步分析戏曲文本中汉字四声声律与依字行腔的原理,研究依字行腔中原始腔调的存在形式和异变规律,总结依字行腔创作方式中文乐关系的根本遵循和艺术规律。第四章:“沈汤之争”中的戏曲文乐关系。通过对“沈汤之争”由来的再梳理,探讨“沈汤之争”背景下的戏曲理念和字音关系对应的外在表现。第五章:王骥德《曲律》中的声律问题研究。从声律、文韵研究的背景入手,研究王骥德戏曲理论中文乐关系的表现形式和理论论断。第六章:声律与文辞,合之双美。通过文词与情趣双美理论在明代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中的影响,对文乐双美的观点和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总结明代戏曲文乐关系的审美需求。研究的创新点:首先,从文学和音乐两个学科角度,跨学科研究戏曲文乐关系,对明代戏曲理论家和戏曲理论著述中文乐关系的论点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对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依字行腔戏曲创作方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音乐技术分析,得出依字行腔并非完全是依据文词的四声进行创作,而是在保留原始腔调基础上的字声关系调整。通过对文乐双美的美学趋向在戏曲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总结戏曲文乐关系在创作实践与美学构建两方面的不同。
王骥德《曲律》戏曲叙事理论研究
作者:范辉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骥德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界,有着十分独特和重要的意义,其戏曲理论专著《曲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戏曲理论专著。《曲律》门类详备,无所不包,自成体系,涵盖了戏曲及戏曲批评的各个方面,涉及戏曲发展史、戏曲创作、戏曲风格、戏曲流派、作家作品论、声律、修辞、叙事等诸多方面。虽然王骥德在自己的曲论体系中,比较偏重声韵、曲调等戏曲抒情层面,不过,他在《曲律》一书仍然涉及到戏曲叙事理论的诸多重要层面,并进行深入论述,最集中表现在虚实论、结构论、情节论、语言论四个方面。引言部分在介绍戏曲理论的整理和研究现状,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发展渊源及内涵界定,在此基础上,介绍王骥德戏曲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王骥德戏曲叙事理论的动机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王骥德的生平和著述。王骥德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与戏曲结缘,并为之奋斗终生。他的交游广泛,结交了一大批曲坛名流,如徐渭、沈璟、汤显祖等等,对他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理论品格的完善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王骥德一生著述颇丰,与戏曲相关的领域,几乎都有所涉足,遍及传奇、杂剧、编纂、校注及理论专著等多种类型,其中,《曲律》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第二章主要围绕《曲律》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版本、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建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去探析《曲律》这本理论巨著的风姿与内涵。《曲律》之所以能成书,并世代流传,深受好评,与王骥德本人的才华与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时,也与整个明代戏曲欣欣向荣的理论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王骥德的收获,其实正是整个明代曲论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章是本论文的论述重点,主要分析了王骥德在《曲律》一书中有关戏曲叙事理论的阐释。第一,王骥德深入阐述了戏曲艺术创作方法论领域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做出自己独到判断,提出“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观点,明确了戏曲叙事的虚构性特征。第二,从形式角度,王骥德提出戏曲叙事的结构应该注重整体美的观点。第三,在内容层面,王骥德认为戏曲情节需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提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一是要对那些来自生活之中的基本素材进行精简,二是根据作品主旨和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用力开掘,并将其概括为“贵剪裁,贵锻炼”。第四,戏曲语言风格方面,王骥德一方面基于自己的审美趣味,追求语言风格上的“雅”,另一方面,从戏曲接受论的角度,他考虑到戏曲需要契合当前观众的审美口味,因此也很关注戏曲语言的“俗”,并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将“雅”与“俗”有机结合。王骥德及《曲律》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曲论影响深远,虽然关于戏曲叙事理论的探讨并不是他本人重点发力所在,却填补了当时的一个理论空白,构建了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雏形,并给后来者比如李渔等以极大启迪,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为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独特贡献。
明代戏曲中举子形象研究
作者:程梅芳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明代戏曲中的举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点论述戏曲作品里形态各异的举子形象,反观科举对明代各个阶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剧作家的创作目的和心路历程。引言对举子形象的研究历史做了简要梳理,阐述了选题的研究依据和目的,并指出举子形象在明代戏曲研究之中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重点。第一章阐述明代科举与戏曲及戏曲家的科举经历,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阐述科举制度与戏曲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涉及科场举子形象的明代戏曲作品进行梳理和简要介绍。第二章重点论述明代戏曲作品中的科场举子形象,总结归纳出五大类:矢志不渝的举子形象;女扮男装的举子形象;弄虚作假的举子形象;失意落寞举子形象;遁世归隐举子形象。其中女扮男装的举子形象在明代戏曲中的举子题材戏中最具特色。宋元戏曲中没有涉及这一形象,这是明代剧作家大胆创新的结果。第三章在对明代戏曲中的举子形象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剧作家汲汲于功名的痴心,淡泊功名的隐逸之心,以及遭遇黑暗现实的愤恨之心等各种心态,分析这些心态对他们塑造剧作中的举子形象的影响。并以冯惟敏、汤显祖等作家为例,结合作家的具体作品,深入细致的展开论述。
明代戏曲本色说考论
作者:敬晓庆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戏曲“本色”说在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色”源自诗文理论而盛行于戏曲批评,在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成为曲论家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戏曲本色的追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集中体现。其理论涵盖面相当广泛,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明代戏曲“本色”说的核心内容即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明代戏曲“本色”说的纵向演进,经历了一个由诸多曲论家参与讨论、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发轫于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对戏曲内在体制规范的探求研讨;中经明中叶李开先“以金、元为准”之本色说、何良俊“宁声叶而辞不工”之本色说、徐渭“本色犹言正身”之本色说、王世贞“虽本才情、务谐俚俗”之本色说的阐发与深化;至晚明沈璟“按腔自然成绝唱”与汤显祖“意趣神色”之发挥后,由王骥德集其大成,构建出“可解”、“可演”、“可传”的完整戏曲“本色”说体系。 明代戏曲“本色”说的横向拓展,经历了诸多层次不一、大小有别的论争辩驳,其要者有关于戏曲语言文质关系的“名剧之争”,与关于戏曲形制的“意法之争”。明代戏曲“本色”说的两次论争,均体现出...
明代戏曲「汤评本」研究
作者:翁碧慧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的戲曲評點因為城市人民的娛樂需求、戲曲文化的活躍繁榮與刻書事業的蓬勃發展而興盛。以「湯顯祖」為號召的戲曲評點本,因數量不少,已成一系列的「湯評本」,然而其中有不少評點本並非湯顯祖所評。由於釐清這些湯評本的真偽,運用這些評點資料,有助於建構或補充湯顯祖的戲曲理論,而且即使這些湯評本為偽託之作,其評點內容仍能表現當時普遍流行的戲曲理論觀點,因此有其研究的必要與價值。 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先掌握學者諸說的爭議所在,以作為展開真偽考述的基礎;再以四種角度觀照湯評本的諸多問題,一是考察「劇本作者」、「劇本創作年代」與湯顯祖生平的關係,以探討湯顯祖加以評點的可能性;二是藉由板式與插圖進行「評本刊刻地」的考察,觀察明代刊刻湯評本的現象,藉以判斷書坊作偽的可能性與型態;三是針對「同劇作的各種評本」進行比較,以釐清評語是否借襲他本及各評本間的關係;四是分析「評語內涵」是否符合湯顯祖的思想精神與文藝觀點。 最後以可信為湯顯祖所評的《董解元西廂》與《紅拂記》來探討湯評本的戲劇學觀點,一是雖然重視「曲意」的發揮,但已越來越講究「關目情節」的經營與安排,二是對於人物形象塑造,也因「情真」思想,促使人物由「類型化」轉變為「個性化」的發展。 至於偽託湯評本的戲劇學觀點,則由視為「擬作」的《玉茗堂批評紅梅記》、《玉茗堂批評異夢記》、《玉茗堂批評種玉記》與《玉茗堂批評節俠記》四種來探討,一是追隨湯顯祖「情」與「夢」的主題,二是注意曲白文詞的抒情性以及人物塑造的「情真」,三是注重關目情節的呈現,四是注意場上表演的需要,已逐漸建立戲曲劇本「場上表演」的觀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