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沈璟曲学研究
作者:石艺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沈璟是明代曲学大家,其曲学较为深刻地影響了当时和後世的戏曲刽作舆发展,前代学者封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为豐硕。但是,一方面由於《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内容寵雜,前人的研究祥略不一,封沈璟曲律论的總结有欠深入;另一方面由於《南词韻選》和《北词韻選》的稀见,封沈璟曲韻觀点的把握也有失偏颇。本文在全面考察沈璟曲学著作的基础上,将沈璟曲学總结为“文人化的埸上之曲”学。全文分三章详细阐述:第一章,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沈璟曲学思想的实質——文人化的埸上之曲。在具體论述上,以湯沈之争为切入点,在南曲文人化的进程中分析沈璟曲学的方法论(“合律依腔”论)和美学觀(“本色”论)。文人化将南曲早期“以腔传字”的演唱方式改变为随字聲流转、更婉转悠埸的“依字行腔”,并促使其文辭擺脱粗俚、走向典雅,從整體上提升了南曲的藝衍品位,但同时也破壞了曲调腔格的完整性,削弱了曲文的叙事性并使文辭超於典雅、走向案頭。为兴利揚弊,徒各自封曲體本質屬性的判断出发,湯顯祖和沈璟各有侧重,分别從文、律雨方面展开南曲文人化“否定之否定”:湯顯祖以其剧作的思想性和叙事性纠正明初传奇过度抒情、“时文氣”之弊,只是文醉仍超尚典雅;沈璟以其曲学方法论强调“合律依腔”以還原曲體的音樂性,使曲成为“埸上之曲”。湯沈之争殊途同歸,纠正了南曲文人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引发了明代曲学界封曲體本質屬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得出了“合之雙美”的理论成果。另外,沈璟曲学方法论“合律依腔”還有更深層的内蕴,它以南曲新聲的“律”融入古调的“腔”,保證了旋律无论是局部還是整體都悦耳动聽;另一方面,“本色”论的文辭美学觀强调通俗質拙,且更偏向於俗,與王骥德等曲家更偏向於雅的“本色”有著微妙的不同,而这些都根源於“埸上之曲”这一根本曲学觀念。第二章以《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封沈璟曲学的核心内容——曲律输。《增定查補南九宫十三调曲措》是一部兼有曲论性質的南曲谱。为適應南曲演唱方式的转变,沈措首先在體例上封前代曲措进行了革新,不但固定下每一隻曲调的字聲和句法,還用板眼将整體曲调腔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突顯了字聲、句法的旋律,第一次用曲谱的形式確立了“依字行腔”的定腔方式。然後,沈谱分别從宫调、曲调、聪套三方面對南曲格律进行了规范。针封“依字行腔”带来的重字不重腔的利弊,沈谱一方面固定曲调(包括隻曲和套曲)的字聲、句式,確保埸上演唱连於流麗婉转,另一方面,用宫调的调高调式、用古调的腔格弼補新聲腔格之失,同时從整體和细节上完善南曲曲调,使其付赭埸上演唱时调谐動聽。第三章以《南祠韻選》、《北词韻選》为主要研究对象,著重讨论沈璟於南曲用韻標潗、用韻方法的具體觀点。《南词韻選》、《北词韻選》是選本型的曲韻韻书,集中體现了沈璟关於南北曲用韻的觀点。关於南曲用韻標準,沈璟认为应该“以《中原音韻》为主”,以吴方言韻字为辅。遣檬,在统一用韻、適虑“新聱”的演唱方式并更好地将南曲传播出去的同时,也能保持南曲捂音的独特性,使其不至於在流布的过程中丧失了个性。网於用韻规则,沈璟主张“嚴而不认雜”,但作为曲论家兼刺作家,他也自知理论舆创作实际的差異,所以只以“弗韻弗選”的檩準揀擇韻選例曲,允许少量使用吴方言韻字借韻之曲造入韻選。在南曲“新聲”快速流布的时代,既要为其制定用韻规范以推动其发展,也要注意不能过於苛责,用理论将其束缚住。可以看到,沈璟立足场上演唱实际,对南曲曲部的要求既秉持了一定的原则,也有所通融,切实推动了南曲用韻朝著“埸上之曲”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也是沈氏曲韻觀得到普遍认可、影響深遠的主要原因。
明清元杂剧批评流变管窥
作者:邓黛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旨在对明清元杂剧批评的流变历程进行梳理,把握其观念,总结其特点,以揭示流变过程的内在规律。 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传统戏曲学的两种范式为纬,分为两章。 第一章考察明初至万历的元杂剧批评。斯时曲学完善,剧学初兴。元杂剧批评以诗乐律曲,其关注焦点多为元杂剧的音律、曲调和词采,借鉴诗话范畴、模式对元杂剧进寻章摘句式的鉴赏批评,总体上呈现“尚元”的特色。 第二章考察万历以降的元杂剧批评。斯时剧学大兴,曲学体备。在“剧”的观念影响下,受时文、小说批评的影响,除了继续进行诗话式的品鉴批评外,更多的是进行剧学批评,采用以文律曲和以剧律曲相纽结的方法,逐步确认元杂剧的代言体、叙事性特征,批评重点转向元杂剧的关目结构、人物、主旨和宾白。除此之外,还开始采用以“虚实”范畴律曲。这一时期论曲者对元杂剧的批评态度渐趋客观,既赞赏其佳处,又指摘其不足。 就其总体而言,明清元杂剧批评是在传统戏曲学的范式内进行的,可称之为前王国维时代的元杂剧批评。
别开生面——毛奇龄与清前期戏曲发展潮流
作者:刘薇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是中国戏曲学的建构时期,一系列重要的戏曲学命题被相继提出,而清代是戏曲学的集大成时期,许多问题得到热烈的讨论与逐渐的完善。然而晚明清初有关戏曲学的讨论,因时代的骤变与世人心态的纠结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形,总的来说,
《江南曲学世家研究》
作者:周巩平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2008年立项课题"江南曲学世家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运用谱牒学与艺术学知识,从家族文化传承角度来探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不是艺术家个体,而是艺术家的家庭与家族,家族的文化传统。其研究方法,则以大量家谱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有独特的视角。
明清两代太仓的两大王氏曲学家族
作者:周巩平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清两代,江南太仓有两个著名的王氏家族,一为琅琊王氏家族(即王世贞家族),一为太原王氏家族(即王锡爵家族),这两个都是江南一带累世簪缨,历代仕宦的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太仓这两个王氏家族除了科举出仕方面连绵不绝、代代延续之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代有人才,俊彦辈出。他们是簪缨世家,同时也是文学世家、丹青世家和曲学世家。琅琊王氏家族的王世贞,是明文坛"后七子"之一,独步一时的文坛领袖,而太原王氏家族的王锡爵,则是万历朝著名的"太仓相国";清初引领画坛画
《金刚经》视域下的徐渭本色论及其价值厘定
作者:周群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的本色论是基于《金刚经》对外扫相的学理背景而形成的,是曲坛本色讨论之外的独立的艺术探求,而不是曲坛本色论的先导。徐渭本色论是自身艺术思想在曲坛的自然延展,是缘自曲学而又超越于曲学的关于艺术一般规律的探求。徐渭的本色论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等声气相求,而与何良俊、王世贞等人并无关联互动。何、王之本色是为曲学辨体,效慕第一义;徐渭之本色是追求艺术本真,以自然为归,其殊异与援据的学理有关。徐渭有异当时而嗣响晚明的重要原因在于艺术与学理融通的路向。徐渭、李贽、袁宏道等人都是凭借时代思潮之势以论艺衡文,借助于学术尚真的理性正义,为力矫文坛摹拟弊习提供沉雄有力的动能,而与王世贞等七子派严格判分学与艺的取向迥然有别。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