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晚明曲家丛考
作者:李洁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以晚明曲家为主。“曲家”之定义范畴,不仅仅包括戏曲作家,同时也包括散曲作家、曲评家、曲论家、曲选家,以及从事曲坛相关活动的人物。晚明的时间概念和限制,参照徐朔方先生《晚明曲家年谱》,以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五朝为限,这些曲家生平主要活动于万历、天启、崇祯,在涉及一些曲家的家世、交游考证时,或稍有延伸,上及于嘉靖朝,下及于清初,其时间范围大约在公元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上半叶之间。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以《晚明曲家年谱》中所载重要曲家为主,主要包括:沈璟、汤显祖、梅鼎祚、吴世熙、吴梦旸、凌濛初、臧懋循、王骥德、吕胤昌、吕天成。 本文主要运用考证法,对关于晚明曲家的资料进行“或辨讹,或正名,或定位”的工作,主要针对曲家的生平、家庭、婚姻、交游、仕宦、创作等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具体研究和写作之际,我采用《晚明曲家年谱》的结构,试图通过对曲家之间交游影响的考证,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来表现晚明曲坛的作家、作品互动和交流情况。本文获得的一些新知和浅见,希望对相关工具书词目的编撰有所裨益。 各章内容划分和主要研究成果,大致概括如下: 绪论部分,对目前所见关于曲家研究的论著进行了分类和说明,阐述了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心得,概括了研究内容、成果。丛考的具体内容,则按所考证的曲家,分为五章。 第一章考证沈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就一些新考资料,对沈璟姻亲、交游、戏曲创作背景方面进行了爬梳整理和论述。一,通过两篇新见沈璟相关墓志铭,考证沈璟的姻亲范氏、母族卜氏、妻族闵氏,以及吴江沈氏女性的一些情况,补订了以往一些沈氏家族研究资料。二,根据《吴江沈氏家传》中所记载的寡妇吴氏与沈璟的夺嗣风波,分析沈璟晚年抑郁致病而死的原因,以及此期间创作喜剧《博笑记》传奇的复杂心态;分析家庭关系和沈璟戏曲孝友主题的关系。三、对沈璟的仕途经历和官场的具体经过进行考证,主要是戊子顺天乡试案和癸巳之察二事的一些细节钩沉和考订,藉以补充《晚明曲家年谱》中对沈璟《埋剑记》传奇创作背景的分析。 第二章考证《惊鸿记》作者和相关曲家,分为三个方面。一,主要考证了《惊鸿记》作者吴世熙、序者吴世美兄弟的家世情况,并对归安前丘吴氏家族的文学传统、戏曲爱好、文坛交游等作了梳理和考证,主要辑考了吴仕让、吴仕诠、吴世熙、吴世美、吴闺贞等人的生平资料。二,对前丘吴氏家族中的重要诗人兼曲家吴梦旸之生平、创作、交游进行了考证,兼及吴梦旸与凌濛初、凌濛初与沈璟的姻亲关系和曲学交流。三,对湖州曲家臧懋循的一些涉及到改本《玉茗堂四梦》的问题进行了考证。 第三章考证王骥德,主要是王骥德的生平、交游、诗文辑佚情况。分为三个方面:一、对王骥德生平交游作补充考订,涉及到王骥德的原名、生年以及与冯梦祯、谢与思、谢开美等的交游情况。二、根据徐渭文集中述及的王姓朋友和邻居情况,推测王骥德的家世线索。三、考证戏曲家龙膺和王骥德的师生关系是否存在,补正沈璟与王骥德交游中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考证吕胤昌、吕天成父子,主要是吕胤昌、吕天成父子的生平、交游、创作以及家族情况。分为三个方面:一、考证吕胤昌的生平、交游和宦迹。结合吕胤昌的官场遭际,对汤显祖、沈璟提及吕氏的相关诗文进行分析和解释。考证了吕胤昌与虞淳熙、龙膺、王思任、祝彦等人的交游情况,并且考得吕胤昌的终官和卒年。二、对《李丹记》传奇的作者归属进行考证,考出《李丹记》传奇创作情况应当是刘志选选题、吕天成代笔,实为目前发现的吕天成唯一存世传奇作品。三、对吕天成以及吕氏家族相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考证。包括《神女》、《戒珠》、《金合》三记的作者署名情况,吕天成社友考证和卒年新说,吕天成的母族、妻族、子孙以及吕氏家族其他在曲坛有交游的成员考证。 第五章考证汤显祖、梅鼎祚二人。一是汤、梅交游关系、创作互动考证,辑得汤显祖与梅鼎祚的唱和诗二首并对他们的友情始末进行梳理分析,其中涉及到二人共同好友沈懋学;二是汤沈之争与相关的几个曲家考证,分析改本《牡丹亭》的实质以及因其引发冲突的过程,梳理几个与之有关的曲家在其间的情况,对汤沈之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昆曲清唱与剧唱比较研究
作者:周丹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曲是文人曲,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唱曲”与“唱戏”的分化现象。传统上把“唱而不演”谓之“清”,即清唱,把舞台上的戏曲演唱称为剧唱。昆曲清唱发展到后期以清唱剧曲为主,偶尔也吟唱散曲等文学作品。然而,自昆曲清唱产生之初,文人曲家就把它与剧唱严格区分开来,昆曲清唱不是昆剧的附庸。 从古典戏曲论著中可以看出,前人把清唱的地位抬得比剧唱高。一方面是因为清唱的主要参与者是文人士大夫,其社会地位就比戏曲艺人高得多;另一方面则是艺人的水化水平很低,唱曲很难谨守格律,文人对此多持鄙夷态度。因此,前人一股认为清唱吐字准确,剧唱讹误较多;清唱严格遵守格律,剧唱喜欢随意添加花腔;清唱节奏缓慢,悠游闲雅,剧唱紧凑热闹;清唱高雅,剧唱“媚俗”。 笔者在本文之中除了梳理古典戏曲论著中有关昆曲清唱与剧唱的理论外,还选取了近现代多位著名曲家和演员的录音,运用汉语语音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录音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从比较的结果来看,昆曲清唱与剧唱在发音吐字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正确”,只是二者参照的标准不同。清唱的字音以韵书为标准,剧唱的发音吐字则受师承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无论是清唱还是剧唱...
明中期戏曲研究
作者:刘竞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中期戏曲在明代戏曲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元末明初杂剧创作的余势,下开明末清初传奇创作的繁盛。明中期戏曲在创作主体、主题选择、体制、语言风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众多因素共同促进了明中期戏曲的繁荣。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曲家论》考察了作为明中期戏曲创作主体的曲家的情况。首先,通过考察曲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平经历、对待传统主流文学以及通俗戏曲的态度,揭示明中期曲家的文学文化背景,说明明中期戏曲繁荣具备了良好的创作主体因素。其次,分析曲家地域分布以及流动性特点,描述曲家与主流文人、曲家与曲家交往的情形,曲家的频繁交往有助于戏曲交流与戏曲传播,从而推动明中期戏曲发展。再次,阐述明中期传统主流文坛上盛行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主题选择与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明中期曲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章《主题论》通过分析教化剧、风情剧、政治剧、宗教剧、文人剧、侠女剧、寓言剧等几类剧作在主题取向方面的特点,阐述明中期戏曲主题选择与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杂剧、传奇在主题选择方面的差异。 第三章《体制论》通过与元杂剧比较,分析明中期杂剧的音乐体制、剧本体制、语言特色,展示杂剧的新变特征;通过对明中期传奇作品的剧本结构、音乐格律、情节结构与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论述,说明传奇体制基本定型于明中期。杂剧新变、传奇定型,反映了明中期戏曲整体走向文人化、典雅化的趋势。本章特别说明了出现明中期戏曲“文词派”以及明晚期曲评家为什么批评“文词派”的原因。 第四章《观念论》首先阐述了明中期曲家的戏曲本体论、功能论,说明当时曲家尚未充分认识戏曲的“剧戏”本体特征,但已较为深入地认识到戏曲的寓言性、虚构性。其次,围绕“南北曲之辩”,重点分析了明中期文人对南北曲态度的不同以及南北曲地位在明中期的变化。再次,通过比较不同曲家的“本色”观,说明明中期“本色”观存在雅与俗的差异。第四,论述“《琵琶》与《拜月》之争”的实质是明中期戏曲名家与诗文名家在戏曲语言观上的分歧。
明中期戏曲研究
作者:刘竞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中期戏曲在明代戏曲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元末明初杂剧创作的余势,下开明末清初传奇创作的繁盛。明中期戏曲在创作主体、主题选择、体制、语言风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众多因素共同促进了明中期戏曲的繁荣。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曲家论》考察了作为明中期戏曲创作主体的曲家的情况。首先,通过考察曲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平经历、对待传统主流文学以及通俗戏曲的态度,揭示明中期曲家的文学文化背景,说明明中期戏曲繁荣具备了良好的创作主体因素。其次,分析曲家地域分布以及流动性特点,描述曲家与主流文人、曲家与曲家交往的情形,曲家的频繁交往有助于戏曲交流与戏曲传播,从而推动明中期戏曲发展。再次,阐述明中期传统主流文坛上盛行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主题选择与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明中期曲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章《主题论》通过分析教化剧、风情剧、政治剧、宗教剧、文人剧、侠女剧、寓言剧等几类剧作在主题取向方面的特点,阐述明中期戏曲主题选择与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杂剧、传奇在主题选择方面的差异。 第三章《体制论》通过与元杂剧比较,分析明中期杂剧的音乐体制、剧本体制、语言特色,展示杂剧的新变特征;通过对明中期传奇作品的剧本结构、音乐格律、情节结构与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论述,说明传奇体制基本定型于明中期。杂剧新变、传奇定型,反映了明中期戏曲整体走向文人化、典雅化的趋势。本章特别说明了出现明中期戏曲“文词派”以及明晚期曲评家为什么批评“文词派”的原因。 第四章《观念论》首先阐述了明中期曲家的戏曲本体论、功能论,说明当时曲家尚未充分认识戏曲的“剧戏”本体特征,但已较为深入地认识到戏曲的寓言性、虚构性。其次,围绕“南北曲之辩”,重点分析了明中期文人对南北曲态度的不同以及南北曲地位在明中期的变化。再次,通过比较不同曲家的“本色”观,说明明中期“本色”观存在雅与俗的差异。第四,论述“《琵琶》与《拜月》之争”的实质是明中期戏曲名家与诗文名家在戏曲语言观上的分歧。
《江南曲学世家研究》
作者:周巩平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2008年立项课题"江南曲学世家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运用谱牒学与艺术学知识,从家族文化传承角度来探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不是艺术家个体,而是艺术家的家庭与家族,家族的文化传统。其研究方法,则以大量家谱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有独特的视角。
明清两代太仓的两大王氏曲学家族
作者:周巩平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清两代,江南太仓有两个著名的王氏家族,一为琅琊王氏家族(即王世贞家族),一为太原王氏家族(即王锡爵家族),这两个都是江南一带累世簪缨,历代仕宦的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太仓这两个王氏家族除了科举出仕方面连绵不绝、代代延续之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代有人才,俊彦辈出。他们是簪缨世家,同时也是文学世家、丹青世家和曲学世家。琅琊王氏家族的王世贞,是明文坛"后七子"之一,独步一时的文坛领袖,而太原王氏家族的王锡爵,则是万历朝著名的"太仓相国";清初引领画坛画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