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李攀龙及其诗歌简论
作者:李伯齐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关于李攀龙及其诗歌的研究,建国以来甚为寥落;在现行的文学史中,也只有十分简略的评述①。李攀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确乎不是第一流的诗人,他的诗文成就也难与前代大家比并。然而,他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于明嘉靖、隆庆间主盟文坛20余年,诗名高于当代,而影响及于清初百有余年,应不为无故。点校《沧溟集》之余,联想到中国封建时代正宗文学(诗文)发展的过程,以为对李攀龙及其诗歌重新进行一些探讨,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应该是必要的。因不揣鄙陋,略陈管窥,以求正于方家和读者。 一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作者:朱易安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考辨——与陈书录同志商榷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术月刊》(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1989年第9期刊登的陈书录同志的《“宏襟宇而发其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以下简称“陈文”),是篇卓有见地的文章,但美中不足的是所言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不久又引起了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有悖于史实。“陈文”谓:“早年的王世贞与宗臣也参预其中,并成为李攀龙攻击吴国伦的左右手……在李吴之争中,李攀龙、宗臣等人指责‘明卿(吴国伦)亡赖’。”这就是说:①发生在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的这场论争,曾持续了较长的时间;②这场论争的初期,王世贞、宗臣曾站在李攀龙一边,攻击吴国伦;③李攀龙、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
作者:郭英德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中国古代文人诗客结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文学社团,那是从中唐以后才兴起和流行的文人结社的早期形态有“吟社”和“尚齿之会”。前者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高骈又有《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云:“好与高阳结吟社,况无名迹达珠旒。”二诗所说的“吟社”,都是由幕府诗人组成的诗社。“尚齿之会”最著名的是白居易发起的“七老会”,在后世一直遗风不绝。
谢榛的诗歌继承与创新观散点透视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拙文所要透视的是谢榛提倡的“又添一家”、“点化之妙”、“临字之法”等等。这些散点,实质上都关涉到文艺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囿于谢榛曾是明“后七子”重要成员之一的成见,而其《诗家直说》偏偏又有不少条目大谈“点化之妙”,甚至提倡“临字之法”等等,因而后人时而轻率地目之为“复古”、“拟古”。这是有失于公道的。
谢榛诗作考述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谢榛(1499——1579),字茂秦,号四溟,又号脱屣老人。山东临清人。布衣。明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和大部分“官文合一”的古代作家不同,他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地地道道的专业诗人。他“惟诗是乐”,从正德甲戌(1514年)十六岁(虚岁)跟乡丈苏东皋学诗,至八十一岁(虚岁)在大名为人赋寿诗投笔而逝,驰骋诗坛六十余年,写下了大量诗歌。虽然他晚年曾一再叹惋“诗草经年只半存”,但仍有二千五百余首诗流传下来,兹就其成集和散载于诸书情况,考述如下:
上页 1 2 3 ... 17 18 19 ... 40 41 4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