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振作士气与畏惮士气:再析李梦阳的广信狱案
作者:吴娱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一生曾五次入狱,在江西广信则是第四次。这次事件后李梦阳被官场完全抛弃,而他也对仕途万念俱灰,走上了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人生道路。广信狱的过程纠葛重重,是数次入狱中对李梦阳精神打击最大的一次。江西生员对他行为的支持,成为勘官畏惧和忌恨李梦阳、并不断加罪于他的最重要的原因。李梦阳和生员在广信狱斗争中的集体失败,也促使了他对官场的完全失望和决绝地离开。
吾谨生平三事考略
作者:魏强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吾谨是明中期浙江著名文人,与何景明、郑善夫等友善,曾因诗学观不同与李梦阳书信论难,然其生平有多事不明。据郑善夫《少谷集》中《赠吾谨五首》,《祭吾惟可文》等诗文,结合二人吴中相会的时间,确定其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终年37岁。经过对吾谨《与李空同论文书》与李梦阳《答吾谨书》的论述内容比对,李梦阳《空同集》中《与吴谨书》应为《与吾谨书》。根据吾谨《与李空同论文书》中“童子归,能道执事峻行清德,听之毛骨飒然增凉”等判断:李、吾之争发生在正德八年(1513)八月至正德九年(1514)二月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通相容的范例--诹议李梦阳“真诗乃在民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源于生活”的文学观异曲同工
作者:郭卓茂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除其它方面原因之外,与中国文化相通相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主张文学艺术源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即是说真正上乘的诗歌应该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艺术及其起源的看法异曲同工,相通相容。
“牛头”朱先生
作者:老杨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人。他小时就以才华过人而出名。相传当时村里有一位姓朱的先生很傲慢,谁也瞧不起,常在众人面前自诩为“大丈夫”,乡亲们对他很不满,李梦阳也看不惯他。这年春节时,他编写了一副对联,偷偷贴到朱先生的大门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通相容的范例
作者:郭卓茂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除其它方面原因之外,与中国文化相通相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主张文学艺术源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即是说真正上乘的诗歌应该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艺术及其起源的看法异曲同工,相通相容。
李梦阳、王世贞复古“和而不同”摭谈
作者:魏宏远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崇儒排佛,倡导复古运动,希冀通过复"古文"以掌控"文权",进而复"古道"以达"三代之治",为此强调文学的政治诉求。王世贞早年也尊崇儒家思想,然晚年仕途受挫,转慕佛老,扬释道抑儒。信仰的转变使王世贞晚年改变了对"文权"的诉求,提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放弃了以诗文干政,其晚年诗文追求内心的恬淡和闲适,风格也以"自然""自适"为宗。王世贞晚年的文学思想背离了七子派的复古精神,使七子派复古走向衰熄。
上页 1 2 3 ... 22 23 24 ... 48 49 5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