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刊闽南戏曲选本《满天春》“十八队”研究
作者:王淑苹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刊闽南戏曲选本《满天春》,通过对该选本的发现过程和选本形态进行介绍,并将它收录的十八出折子戏分别与元明古本、现今梨园戏口述本进行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满天春》本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闽南明代梨园戏的搬演面貌。 全文分为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五个部分。 引言从阐述《明刊三种》及《满天春》的文献价值出发,归纳整理目前学界对《满天春》的研究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首先从《明刊三种》的发现过程入手,对《明刊三种》和《满天春》“十八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第二章探讨了《满天春》“十八队”与宋元南戏古本的渊源关系。通过将《满天春》“十八队”中接近宋元旧貌的四个剧目《蒋世隆》《吕蒙正》《郭华》《朱文》与元本佚曲、明改本和明末其他戏曲选本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满天春》本虽然受到了明改本和弋阳诸腔本的影响,仍保留较多宋元戏文古本的面貌。 第三章从梨园戏系统内部,将《满天春》本与现存梨园戏口述本、清抄本进行比较,由此发现明、清和现今三个时期的梨园戏本一脉相承,与宋元古本的面貌十分接近;口述本、清抄本甚至比《满天春》本更为详尽、完整,保存更多古本的旧貌,而《满天春》本则对民间演出脚本进行了压缩雅化。 第四章从《满天春》本看明代梨园戏的传演面貌。从《满天春》的选录情况和“十八队”的剧本形态透析明代闽南梨园戏的搬演盛况,以及梨园戏与正音戏并存互容、并逐渐向漳州、潮州等地传播的繁荣景象。
宋元古南戏遗响与海洋性人文的合璧
作者:蔡明宏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梨园戏滥觞于宋元,作为“在古乐南音的地域声腔基础上,汇聚了唐参军戏、五代歌舞、宋百戏等戏曲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南戏。”\'(1)\'它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为全国仅存的合三流派、单一传世的古南戏遗响,它没有重蹈印度梵剧或希腊悲剧的覆辙,而是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宋元戏文和艺术表演,被郭汉城认为是“中国文化之大幸”[2]。
宋元古南戏遗响与海洋性人文的合璧
作者:蔡明宏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梨园戏滥觞于宋元,作为“在古乐南音的地域声腔基础上,汇聚了唐参军戏、五代歌舞、宋百戏等戏曲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南戏。”\'(1)\'它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作为全国仅存的合三流派、单一传世的古南戏遗响,它没有重蹈印度梵剧或希腊悲剧的覆辙,而是在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宋元戏文和艺术表演,被郭汉城认为是“中国文化之大幸”[2]。
明传奇《荔支记》演变初探——兼谈南戏在福建的遗响
作者:蔡铁民 日期: 197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荔支记》讲的是陈三五娘的故事。它在闽、粤、台一带,一家喻户晓,影响很大,是我国一宗可贵的文化遗产。解放后,这出戏曲剧目经过整理,为许多地方剧种移植搬演,同时发掘出它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少历史资料。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从而探讨它的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探讨它对我国戏曲史上南戏在福建的发展和流传所起的作用,将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把几十年来研究它的一些得失加以澄清,作一番校勘也是必要的。
清代戏曲抄本叙录
作者:朱恒夫 日期: 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有清一代,戏曲繁盛,戏班众多,演出剧目也极为丰富。考察其剧本来源,或为书坊印刻,或请文士编写,或为艺人自创。然前两种非演出之台本,与舞台要求不甚吻合,故又须经艺人加工成台本,方可演出。所以,所有的戏班演出的脚本,皆为抄本。然而岁月流逝,数百年间,随时间而湮没的台本不可计数,留存至今的仅为万分之一二而已。因其台本的内容是艺人反复揣摩、修改、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的,故而,比起文士创作的案头剧或者书商随意删改后印刷的剧本,其研究的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所以,这些抄本是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
福建地方戏曲探魅
作者:何绵山 日期: 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福建地方戏曲特点 (一)历史悠久.福建在唐代才得以开发,但戏曲形成的时间却几乎与全国同步.晋末至唐五代,北方人士大量南移,使中原古乐传入福建.唐咸通二年(861年),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里曾排百戏迎接;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也备百戏迎僧人神晏.当时傀儡戏在福建也很盛行.宋代,杂剧传入莆仙,用莆仙方言演唱,人称兴化杂剧.杂剧传入漳州,兴盛一时.南戏于南宋传入福建,与兴化、泉州、漳州等民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