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李梦阳与中州诗风的演变
作者:盛敏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以复古相号召,不仅开启了有明一代中州诗风,带来明中叶的诗文之盛,而且对其后中州诗文的走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先是开封、信阳作家群蔚为大观,继之则有后七子张扬复古,绍述李、何,明清易代之际,中州诗文再兴,亦以李、何为旨归。
《牡丹亭》戏曲人物造型的演变与设计启示
作者:夏枫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明代戏曲最有名的当数《牡丹亭》了,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这本传奇剧本问世以来,从赣剧、昆曲、京剧,再到《青春版牡丹亭》,每一个改编都带有别样的风格,也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生机,这些改编使得这部经典《牡丹亭》有了新文化的融合和跨时代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牡丹亭》发展轨迹的回顾,以时代审美影响和变化为先导,意图探索当下前沿的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可能影响,并深入发掘《牡丹亭》的主要戏曲人物造型的独特性,尝试运用电子绘画进行再创作。重新设计经典造型,使其与时代审美相结合,有更广泛的设计应用可能的同时,使经典以崭新的生命力得以流传。
晚明风情传奇情欲观研究
作者:陈海丽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明代自嘉靖以来到明朝灭亡这段时期的爱情传奇。在绪言 里,考证了“传奇”之名的渊源以及古人借用“传奇”这一小说体裁的类名来作为戏曲 文学通称的缘由。另外,根据吕天成给传奇题材作的分类命名,把表现男女爱情婚姻的 作品称为“风情剧”,文中阐释了沿用这一概念的原因。 关于明代风情传奇的情欲,人们往往着重于具体作家与作品的分析,较少从宏观上 对风情剧中整体所表现的情欲观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专题研究,其具 体方法主要是以传奇发展史为线索,结合具体作品,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办法作深 入的发掘和探讨。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情欲观的延续及发展”,前一节主要论述了嘉靖前后风情 传奇对传统爱情主题的延续,这一时期的风情剧,较为明显地表现出受以《西厢记》为 代表的戏剧传统的影响,热情赞扬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行为,所表现 出的情欲观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是表现情欲,但仍执著于“发乎情,止乎礼义”;其 二,在情欲的表现中,淡化了情与礼的冲突:其三是多采用“丽情”题材作为情欲的主 要表现内容,这其中既体现出对传统爱情主题的继承,也反映出世人对情欲的新认识。 故此,本节以“丽情”二字作为关注的焦点,并以此概括这一时期风情剧的主要特色。 在后一节“情欲观的发展中”,着重论述嘉靖后,自然情欲的表现被提升到前所未 有的地位,与过去的爱情剧相比,其中有两个方面是传统爱情题材所没有的,一是在情 欲的表现中多次出现男女的位移:即自然情欲的强烈追求者,由男性让位于女性;二是 极大地表现出自然情欲对礼教观念和宗教理念的突破。 第二章论述了情欲观的演变:即由单纯表现自然情欲向注重表现男女情爱乃至“至 情”的转变。在晚明的风情剧中,表现男女的自然情欲是共有的倾向,但随着作家对情 欲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少作品开始出现转向,在对情欲的展现中,不但突出了男女间情 感的交流,而且还将情欲提升到超越生死的“至情”的高度,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 这一“至情观”的代表,它所表现的“至情”是任何外在力量,不管是社会规范、道德 约束还是伦理羁绊,甚至是客观规律如生和死,都无法抑制它,更无法扼杀它。 情欲的情感化这类剧作,继承了汤显祖的传统,汇聚成一股沤歌至情的时代潮流, 且. 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首先是追随汤显祖的至情观,榆扬真情,歌颂爱情的无所不 至的作用和力量;其次,重在表现男主人公“前不可弃,后不可娶”的忠诚爱情,并突 出了男主人公将情作为人生第一追求的倾向;再次,作者借前代或现实的风情故事,将 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自身的情感、观念、愿望等主体精神对象化,尽情地抒发个人 的主观感情。 在晚明风情传奇剧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是表现情欲趣味化的剧作,情欲观的表现, 也更显复杂。在此按表现情欲的不同层面从三个角度论述其情欲观:第一,淡化了情爱 的表现,才子们强烈的情欲被视为文人的本性加以宣扬;第二,迎合世俗的审美需求, 宣扬猎艳逐色的风气;第三,还有些剧作,沉溺于情欲的放纵,使情欲观的表现趋向淫 邪化。 此外,在情欲观的分化中,还有一类剧作,既肯定情欲,又不违背道德,主人公的 爱情追求总是极力符合社会规范,或者干脆将情欲纳入传统轨道中,发挥风情剧的道德 教化作用,这就是情欲的道德化的表现。文中主要论述了建基于人的自然情欲之上,形 成风流、道德两兼顾的不同于明前期纯为“天理”说教的特征。另外,还特别提出,尤 其是明末的风情剧,将男女之爱置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加以展现,从而扩大了风情剧的 内涵,体现出知识分子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总的来说,晚明的风情传奇:既有对情欲的张扬,又有对“至情”的沤歌;既有情 鹏趣化的表现,又有情欲道德的倾向;既肯定人性、歌颂世俗的享乐与欢乐,又注重 对情欲的规约与整合,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欲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将情欲建立 在人的自然需求基础之上,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特点。 本人旨在为晚明风情传奇的发展与演变划出一条线索来,但是由于作家的身世、背 景较为复杂,剧作家的生活年代又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加之作品数量多,内容复杂,本 人虽几经爬梳,大量查阅资料,毕竟时间紧,能力有限,所著之文终有不尽人意之处, 敬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教。
元杂剧舞台上的列国群英图像--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剧
作者:李京美 日期: 199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舞台上的列国群英图像--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剧
元杂剧对唐诗蓝本的因袭与演进
作者:夏颖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我国戏曲文学走向成熟。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唐诗就是元杂剧题材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存元杂剧中以唐诗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共四部,本文以此为着眼点,探究由诗歌向戏曲演进的艺术规律。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元杂剧对唐诗文本的因袭与演进。第一部分论述唐诗文本所具有的戏剧元素。主要从唐诗作品中所包含的故事性、冲突性、悲剧性和知悉度四个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这些唐诗能被改编为元杂剧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以唐诗为文本的元杂剧所突出的诗性特征。分析唐诗对其杂剧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意在元杂剧身上的创新性显现。第三部分分析元杂剧对同题材唐诗的戏曲化书写。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再造和叙事角度转化三个方面阐述元杂剧对同题材唐诗的再创作过程。第四部分论述元代杂剧家对唐诗文本的关注原因。分析白朴等剧作家选择唐诗为其杂剧创作题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系统论述,深入全面的分析唐诗作品改编为元杂剧的艺术演进过程。总结中国古代由唐到元、由诗到剧、由雅文学到俗文学、由抒情文学到叙事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陕甘秦腔传统剧目用韻研究
作者:佟香莲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論文以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搜集到的180個傳統劇目中近6000個韻段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明清西北方音韻、調特點,揭示明清時西北方音的概貌,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求西北方音從唐五代經宋、明清至現代的發展與演變。通過對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的分析研究,我們得出如下結論:1.陝甘秦腔傳統劇目中有大量韻文,這些音韻材料口語化強,地方色彩濃厚,較好地反映了明清時期西北方音的概貌。2.陝甘秦腔傳統劇目用韻比較自由,其韻文的用韻要比《廣韻》同用、獨用的規定寬泛得多。3.明清西北方音共分十個韻部:陰聲韻7部(歌戈部、家麻部、魚模部、皆哈部、支微部、宵豪部、尤侯部),陽聲韻3部(江陽部、元覃部、東侵部)。4.中古陽聲韻主要母音鼻音化,鼻音韻尾[-m]已經消失,併入了[-n]尾,且[-n]尾與[-η]已經相混(或消失)。5.明清西北方音[-p)、[-t]、[-k]三個塞音韻尾完全失落,入聲韻消失,基本上都押入了相對應的陰聲韻.6.明清西北方音平聲已經分為陰陽,全濁上聲變為去聲,並且平聲與去聲的音值相近,入聲派入了四聲。7.明清西北方音已經受到官話的沖刷,基本屬於官話範圍。總之,陝甘秦腔傳統劇目所反映的明清西北方音在對唐五代、宋代西北方音繼承基礎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特點,其韻、調系統與現代西北方音差別不大。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