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元杂剧演员的艺术修养
作者:张本—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分若干题材类型,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由一正色演员扮演,并完成整剧四个音乐单位的演唱,其他演员也常有间插演唱非剧曲的情况。因此,演员歌唱与表演方面的修养在元杂剧扮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元杂剧又是综合宋、金以来多种通俗伎艺而成,还常与其他伎艺形式同时演出,不同角色的演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才艺修养。
论元杂剧演员的艺术修养
作者:张本—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分若干题材类型,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要由一正色演员扮演,并完成整剧四个音乐单位的演唱,其他演员也常有间插演唱非剧曲的情况。因此,演员歌唱与表演方面的修养在元杂剧扮演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元杂剧又是综合宋、金以来多种通俗伎艺而成,还常与其他伎艺形式同时演出,不同角色的演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才艺修养。
元大都戏曲演员考
作者:陈建平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大都是当时全国名副其实的戏曲文化中心,戏曲演员作为大都演剧活动的主体,对促成大都剧坛的繁盛至关重要.大都的戏曲演员呈现出三方面的鲜明特色:构成方面,以杂剧演员为主,院本、傀儡戏等演员为辅;技艺传承方面,有民间师徒相承、宫廷教坊专业教习、梨园之家世代相传等多种形式;舞台表演方面,技艺精湛、唱功尤著、戏路宽广.这对推动与深化当今北京剧坛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昆曲清唱与剧唱比较研究
作者:周丹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曲是文人曲,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唱曲”与“唱戏”的分化现象。传统上把“唱而不演”谓之“清”,即清唱,把舞台上的戏曲演唱称为剧唱。昆曲清唱发展到后期以清唱剧曲为主,偶尔也吟唱散曲等文学作品。然而,自昆曲清唱产生之初,文人曲家就把它与剧唱严格区分开来,昆曲清唱不是昆剧的附庸。 从古典戏曲论著中可以看出,前人把清唱的地位抬得比剧唱高。一方面是因为清唱的主要参与者是文人士大夫,其社会地位就比戏曲艺人高得多;另一方面则是艺人的水化水平很低,唱曲很难谨守格律,文人对此多持鄙夷态度。因此,前人一股认为清唱吐字准确,剧唱讹误较多;清唱严格遵守格律,剧唱喜欢随意添加花腔;清唱节奏缓慢,悠游闲雅,剧唱紧凑热闹;清唱高雅,剧唱“媚俗”。 笔者在本文之中除了梳理古典戏曲论著中有关昆曲清唱与剧唱的理论外,还选取了近现代多位著名曲家和演员的录音,运用汉语语音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录音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从比较的结果来看,昆曲清唱与剧唱在发音吐字方面都难以做到完全“正确”,只是二者参照的标准不同。清唱的字音以韵书为标准,剧唱的发音吐字则受师承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无论是清唱还是剧唱...
元杂剧科诨研究
作者:刘丽萍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科诨,也称插科打诨,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的滑稽表演。既包括“科”,滑稽动作、表情;也包括“诨”滑稽语言。元杂剧科诨的发展与中国戏剧滑稽诙谐传统是分不开的。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高峰期,科诨艺术也发展到了高峰。 本文是从戏剧三要素剧作家、演员、观众出发研究科诨艺术的。天“机”自露的元代剧作家在异族统治之下与杂剧结缘,在舞文弄“墨”中寓教于乐,将一腔愤懑发泄其间。优人、优伶即演员历来受到社会的歧视,被视为滑稽调笑的脚色。尽管他们不得不以滑稽调笑谋生,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优谏的传统,在嬉笑调侃中起到劝谏的作用;同时也为生活带来了一股滑稽轻松的气氛。观众看戏首要的目的是消遣取乐,不同层次的观众对于戏剧的不同诉求决定了科诨存在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科诨为观众提供了巨大的心理空间,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体认:同时这种认识还会反作用于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人们对于戏剧科诨的关注和在生活中的模仿,证明了科诨滑稽诙谐传统对人们的精神渗透。 源于中国戏剧滑稽诙谐的传统,源于人们乐观自信的心态的科诨旨在以艺术之“轻”消解生活之“重”。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上页 1 2 ...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