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
作者:李雪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三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三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三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原生态戏剧与视觉符号
作者:周华斌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原生态戏剧与视觉符号
元大都的戏剧文化
作者:季国平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大都(今北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悉为人知的,然而有关大都戏剧文化繁荣的概貌至今却未见专文探讨,可能是由于受到史料缺乏的限制。笔者今不揣譾陋,试作初步考述。 “歌棚舞榭,选九州之依芬” 早在金代,中都燕京就是宋金杂剧十分重要的流传地。《金史·佞幸传》载:“张仲轲,幼名牛儿,市井无赖,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为业。海陵王引之左右。”由此可见,燕京的职业艺人为数必定很多,且统治者也十分喜爱民间艺术。《金史·礼志》引《新定夏史仪注》记载宫中宴乐:“侯押宴等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食,六盏、七盏杂剧。八盏下,酒毕,……至九盏下,酒毕,教坊退。”其情形全同北宋,金杂剧显然直承宋杂剧而来。南宋楼钥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朝的《北行日录》亦载,燕都“乐人大率学本朝,惟杖鼓色皆幞头、红锦帕首、鹅黄衣、紫裳,装束甚异”。这又反映出受女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某些变异来。金朝宫廷伎乐之盛,还可从《大金国志》的记载中看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御宣华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伶人百端,以为戏乐”。同年,金廷曾“禁伶人不得以历代帝王为戏及称万岁者”(《金史·乐志》),则从反面显示出当时民间杂剧装扮演出之盛。
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
作者:邓绍基 日期: 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种戏剧样式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已难确考。元代人都说它是“新声”,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胡祗遹《赠宋氏序》中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23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中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胡祗遹“近代”院本变为杂剧之说和陶宗仪金末元初产生杂剧说比较一致。但还有一些元代人又说杂剧是元朝“棍一”后才出现的。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中说:“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被后人称作“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为《中原音韵》写序,也说“我朝棍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编《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北乐府”。周德?
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
作者:邓绍基 日期: 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种戏剧样式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已难确考。元代人都说它是“新声”,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胡祗遹《赠宋氏序》中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23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中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胡祗遹“近代”院本变为杂剧之说和陶宗仪金末元初产生杂剧说比较一致。但还有一些元代人又说杂剧是元朝“棍一”后才出现的。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中说:“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被后人称作“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为《中原音韵》写序,也说“我朝棍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编《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
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
作者:邓绍基 日期: 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种戏剧样式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已难确考。元代人都说它是“新声”,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胡祗遹《赠宋氏序》中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23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中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胡祗遹“近代”院本变为杂剧之说和陶宗仪金末元初产生杂剧说比较一致。但还有一些元代人又说杂剧是元朝“棍一”后才出现的。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中说:“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被后人称作“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为《中原音韵》写序,也说“我朝棍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编《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北乐府”。周德?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