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
作者:邓绍基 日期: 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大量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称为“北曲”。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的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北杂剧。它的一些表演程式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民族戏曲若干表演特点,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种戏剧样式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已难确考。元代人都说它是“新声”,一种新兴的文艺样式。胡祗遹《赠宋氏序》中说:“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胡祗遹卒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上距蒙古王朝正式称元只有23年。他所说“近代教坊院本”当指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中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胡祗遹“近代”院本变为杂剧之说和陶宗仪金末元初产生杂剧说比较一致。但还有一些元代人又说杂剧是元朝“棍一”后才出现的。罗宗信为《中原音韵》写的序文中说:“国初混一,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被后人称作“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为《中原音韵》写序,也说“我朝棍一以来”,“自是北乐府出”。周德清编《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
《荆钗记》改编漫笔
作者:黄文锡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赣剧青阳腔前辈艺人曾大量搬演明代传奇并“改调歌之”,已故艺人查士玉遗下的《荆钗记》里的“逼嫁”和“雕窗”两折戏,曾引起我的兴趣。与传奇原本比勘,它有了很大的变异:前者演叙钱玉莲雕窗投江,是个非常简略的过场,后
再论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答詹慕陶
作者:高宇 日期: 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戏剧艺术》今年第一期发表了一篇题名《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的文章(以下简称《关》文),并指名与我商榷。编辑部能提供一定的篇幅来为我国戏曲导演学的问题展开讨论。这对于活跃争鸣空气;认真地探索我国戏曲导演学的理论遗产;为建立我们自己民族的《戏曲导演学》这门学科,进行广泛深入的发掘与研究;是大有好处的。在这里,我仅就戏曲导演学的理论遗产的发掘方面,敬答几点意见;主要的还在于向广大的导演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戏曲导演实践的同行们广泛求取教益。
汤显祖《庙记》中的演剧理论初探
作者:陈东有 日期: 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不仅曾经写出了《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耀世传代的戏曲佳作,为我国古典戏曲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光彩,而且留下了许多戏曲理论文字,为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完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万历后期撰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下简称《庙记》)就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戏曲理论文章。全文虽只九百余字,却深刻地阐发了演剧艺术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反映了与汤翁的创作
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与高宇同志商榷
作者:詹慕陶 日期: 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高宇同志《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一文(见《戏剧艺术》1979年第一期),对于人们认识汤显祖在戏剧领域内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纠正“多少年来一些戏曲理论家们造成一种错误的成见,认为汤显祖不甚懂得曲调的格律,误解他所说的:‘余意所至,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是很有帮助的。但是高宇同志据此提出:汤显祖是我国戏曲导演学的拓荒人,及其剧作腔调原为宜黄腔,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兹提出看法如下:
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
作者:高宇 日期: 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我国的戏曲艺术传统中,有没有导演?过去的戏曲演出、排演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戏曲各剧种都有一大批传统剧目,各行角色都是师父教徒弟,代代相传,演员只需照样刻模子,学好各自的角色,凑到一块儿就成了一台戏。我国戏曲艺术的传统,果真是这样的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戏曲舞台上成千上万个传统剧目,每个戏的最初演出又是从哪里抄来的呢?那些流传至今的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中许多卓越的属于导演艺术方面
上页 1 2 3 4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