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从潘之恒与家班女乐互动看其重情、尚雅戏曲审美观
作者:白佳欢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潘之恒是晚明一代名士。他精通戏曲,与许多家班女乐有着密切的来往,在他的《亘史钞》《鸾啸小品》等书中记录了大量他与家班女乐的来往,以及他对女乐表演的品评。从《亘史钞》《鸾啸小品》中的相关史料入手,探析潘之恒与吴越石、邹迪光、吴用先、汪季玄等文人家班和藩王家班中女乐的交往,分析潘之恒重情、尚雅的戏曲审美观念。
潘之恒与汤显祖
作者:张秋婵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潘之恒和汤显祖在留都金陵曾经有过短暂的交往,潘汤二人彼此之间的相互赏识及友谊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戏曲嗜好及共同的文艺观上的。潘之恒在与汤显祖的交往过程中,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进步的发展的文艺观和戏曲观,以及独树一帜的戏曲表演理论。
潘之恒表导演理论研究
作者:孙瑞瑞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计其数。世界上把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明代,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戏曲也蓬勃发展起来。以潘之恒为代表的戏曲剧作家、评论家的出现,给后世的戏曲表演、导演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由于潘之恒生活在明代,那个时期人们还没有在戏曲表演、导演方面创作出特定的理论体系,所以潘之恒当时只是简记录演出和排演情况,没有具体的理论文本,潘之恒的作品主要是记录家班演出和演员表演风格。本文通过对潘之恒的著作《鸾啸小品》和《亘史》的研究,搜集、整理古代戏曲家和现当代戏剧评论家对潘之恒表演理论、导演理论艺术成就的评析,从而系统的整理出潘之恒表演、导演理论的具体内涵,和对后世剧作的理论影响。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潘之恒戏曲表演理论、导演理论进行全面的概述。笔者首先会从戏曲表演整体论、戏曲表演形神论和戏曲表演风格论对潘之恒表演理论做系统全面分析,其次,笔者会从导演与剧本、导演的二度创作和导演的教师作用对潘之恒导演理论做系统全面分析;第二章是整理分析潘之恒戏曲表演理论、导演理论对明代戏曲的影响。笔者从潘之恒与明代理论家的相互影响(如:汤显祖),还有对当时演员演出积累丰富的史料价值来具体阐述;第三章整理分析出潘之恒戏曲表演、导演理论对清代戏曲的影响。笔者在本章中把明代的潘之恒与清代的李渔进行理论对比,分析出清代李渔在明代潘之恒戏曲理论研究上还存在那些继承和发展。第四章主要评价潘之恒表导演理论,分别从艺术创新和学者的总体评价进行阐述。最后一章是结语。
潘之恒研究
作者:张秋婵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论文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潘之恒做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力求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各章节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潘之恒家世和生平考》对潘之恒家世、生平进行勾勒,并对已有潘之恒生平研究进行补正,对其卒年、是否为官各补充了三条史料,考证出其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间为万历二十四年,共参加六次乡试。详细考证了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探究这些结社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结社活动所反映出来的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 第二章《潘之恒交游考》从与潘氏以诗文交者、以赏音交者、以里社交者三个方面对其交游全面考证,管窥万历年间文人的交游活动。重点考察了其与公安派交游和与汤显祖的交游,以及他们对潘之恒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三章《潘之恒著述考》着力对潘之恒著作作全面的梳理,叙录其版本、内容及存佚情况等。潘之恒的大部分诗集大陆已经失传,过去以为业已亡佚,但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它们当中有许多现保存在日本尊经阁文库、日本内阁文库和台北中央图书馆,对这些宝贵文献的概貌予以描述。 第四章《潘之恒的文艺美学思想》探究了以往学者论述较少的潘之恒的文艺美学思想。潘之恒提出的以“文,心声...
论汪道昆: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论之一
作者:徐朔方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6世纪后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成为当时文坛的主宰。李攀龙在1570年去世,次年汪道昆的《副墨》编集出版,汪道昆不在后七子之列,却被人称为同李、王三鼎足的大家。汪比王大一岁,李攀龙比他俩大十二、三岁。李、王从事文学活动较早,他们在文坛上成名在前,在官场上得意在后。文名成为他们仕进的铺垫。李攀龙官做到陕西提学副使,正四品,如果他不是去世较早,官位后来可能会更高。王世贞做到南京刑部尚书,正二品。这是正史列入《文苑传》的人在官阶上所能到达的顶点。汪道昆比王世贞大一岁,他的文名却比王世贞至少迟得二十年。他做大官在前,官位是他登上文坛的阶梯。后来他同
论汪道昆 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论之一
作者:徐朔方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6世纪后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成为当时文坛的主宰。李攀龙在1570年去世,次年汪道昆的《副墨》编集出版,汪道昆不在后七子之列,却被人称为同李、王三鼎足的大家。汪比王大一岁,李攀龙比他俩大十二、三岁。李、王从事文学活动较早,他们在文坛上成名在前,在官场上得意在后。文名成为他们仕进的铺垫。李攀龙官做到陕西提学副使,正四品,如果他不是去世较早,官位后来可能会更高。王世贞做到南京刑部尚书,正二品。这是正史列入《文苑传》的人在官阶上所能到达的顶点。汪道昆比王世贞大一岁,他的文名却比王世贞至少迟得二十年。他做大官在前,官位是他登上文坛的阶梯。后来他同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