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昙阳子和晚明道教信仰研究
作者:周欣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昙阳子是万历年间的一名女道士,一生只有二十三岁。昙阳子从十七岁学道,于万历八年九月九日二十三岁在十万人面前飞升。万历年间著名的文人,如王世贞,王锡爵,屠隆,冯梦祯等人,争相拜昙阳子为师。为了宣扬昙阳子的事迹,王世贞撰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传记——《昙阳大师传》。昙阳子的传记被广泛传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朝廷官员以此事弹劾王世贞和王锡爵。《昙阳大师传》在文人之间也引起了很多猜疑。此后“假昙阳”一事发生,民间闹得沸沸扬扬,加之汤显祖作《牡丹亭》,人们便猜测昙阳子乃《牡丹亭》的原型。清代对昙阳子与《牡丹亭》关系的关注仍然不少。昙阳子对明代女性和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昙阳子自称是南北朝时期的昙鸾转世,和昙鸾一样提倡三教合一。昙阳子的思想以“恬澹”为主,创立了恬澹教。由于受礼教的束缚,明代女性的修道往往局限于道观或者家庭内,宗教活动的范围狭小。但是随着像昙阳子一样的女性道士的崛起,提高了女性宗教活动的参与度。王锡爵和王世贞二人作为昙阳子最亲近的弟子,受昙阳子影响,在昙阳子升仙后,搬入昙阳观中潜心修道。众多文人士大夫拜入昙阳子门下,一方面是为了成全其成仙的渴望,另一方面与张居正夺情之事有关。这些文人本身就精通道教义理,提倡三教合一,在王世贞和王锡爵的尽心打造和传播下,出于政治,情感或者宗教等原因,最终拜入昙阳子门下,昙阳子也成为众人凝聚的重要纽带。昙阳子升仙事件是明代文人宗教和民间宗教发展的体现。明代初期道教政策具有两面性,而随着道教地位的提高,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盛行与道士结交,一心求仙问道,昙阳子一事正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宗教取向。文人求道一方面出于宗教信仰,一方面为了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取得平衡。晚明文人宗教迅速发展,加速了三教合一的进程。明代神仙道教逐渐世俗化,皇帝重用道士,道士同时深入民间,促进了民间宗教的发展。明代民间宗教与道教的融合速度加快,各阶层流行扶乩之术,包括昙阳子亦擅长此术。由于龙沙之谶的影响,昙阳子在文人和民间具有很高威望,成为拥有十万信众的女性宗师。将昙阳子、晚明女性、文人士大夫、宗教信仰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将呈现出道教与晚明社会之间的立体映像。
汤显祖评点《花间集》辨伪
作者:叶晔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批评花间集》四卷,一直被认为是汤学研究、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但其中的署名汤显祖序,有摘编前人词论文字的嫌疑;正文中的汤显祖评语,涉及名物、词源、本事、典故等部分,亦多袭自杨慎《词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结合学界对杨慎评点《草堂诗馀》、汤显祖评点《艳异编》的辨伪情况,可知明万历闵映璧套印本中的评点造假颇为普遍,其作者应为闵映璧或其友人.
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
作者:廖可斌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自幼天资卓越,才华绝世,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对自己在政治、道德、学术(理学、史学、子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抱有高度期许。他之所以不受在当时政坛上权势显赫的张居正的笼络。之所以不依附于在当时文坛上声望如日中天的王世贞兄弟,之所以敢上震动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等等,都与他的这种个性和抱负有关。
论汤显祖的文学观
作者:周启成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汤显祖的文学观
李维桢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谢旻琪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維楨(1547-1626)是晚明王世貞所選定的「末五子」之一。李維楨並不是個一流的理論家,他對於晚明文學研究的學者來說,也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存年代,以及他的文壇地位,都有其特殊性。關於晚明文壇的研究,有兩個可再思考的問題;第一,論述常常陷入一種過度簡單二分的框架當中──亦即「復古」與「反復古」的對局──,其立場多半是將復古派認定為落後、保守的一端,而反復古則是創新、進步,代表人物除了公安三袁之外,再推至李贄、徐渭、湯顯祖等;第二,文學史的論述,久而久之,累積出所謂「重要的」作家。如此雖無可厚非,但是學術上的「重點」一旦確立、強化,細部很容易就被掩蓋了。若對此重新思考,那麼,李維楨這種具有鮮明的折衷色彩、處於流派過度之間,在當時具有文名,卻在後世較少為人所注意的論者,似乎有再重新衡定的必要。他的論點儘管未必多強悍偉大,但是他參與了晚明文壇的轉變,他既指出晚明文人的時代議題,也代表復古派後期文學觀念的轉向。關於李維楨的文學思想,本論文分為三個部分來探討:第一部分是李維楨的文學歷史意識。復古派文人非常重視對傳統的省察,李維楨認為文學創作具有歷史責任,他延續復古派「格以代降」的說法而有所修正,提出「一代之才即有一代之詩」,並從文學發展的規律,說明明代在文學史上的極盛地位。第二個部分是李維楨的創作論,他提出的情感與性靈論述,以及才、學、識三個創作條件,調和了「師古」與「師心」兩個路向。第三個部分是李維楨的批評論,他論析復古派所要求的「兼長」理想,同時他也承認人有才性的侷限,「兼長」未必能達成,故他提出「適」的觀念,轉而欣賞「偏至」。他並分析各文體的藝術樣貌、時代風格,以便掌握創作之法。本論文所拈出的議題,都不是單純的拆解李維楨的寫作文本,而是期望以此作為考察晚明文壇的切入點之一,並提供晚明文學研究的參照與輔助。
论张凤翼——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论之一
作者:徐朔方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梁辰鱼的《浣纱记》最早为改革后的昆腔提供剧本。张凤翼(1527—1613)的《红拂记》比它略迟。它们相继出现在十六世纪前半期行将结束时。 梁辰鱼既是传统文人,出身于士族,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王世贞是他的表叔,然而他和传统文人大不相同:他只是一名生员,没有中举中进士;他以不平凡的昆曲演唱艺术和作曲才能出入于贵族官僚的府邸以及勾栏乐户之间,显得和主要倚仗诗文为生的别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