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研究二题
作者:汪超宏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研究二题
汤显祖研究二题
作者:汪超宏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送艾太仆六十韵>一诗在<艾熙亭先生文集>卷十<附诸公赠诗>万历本、天启本中存在着较大的异文,其中二十八句有异文,六句差别很大.由此可知汤显祖对该诗的修订过程及其认真态度,但也存在着诗题与实际句数不一致的疏漏.余纫兰<燕林藏稿>中有与汤显祖相关的诗五首、书信两通,由此可知汤显祖晚年交往及生病的情况,也可看出汤显祖在士人中的地位和影响.
元杂剧科诨研究
作者:刘丽萍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科诨,也称插科打诨,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的滑稽表演。既包括“科”,滑稽动作、表情;也包括“诨”滑稽语言。元杂剧科诨的发展与中国戏剧滑稽诙谐传统是分不开的。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高峰期,科诨艺术也发展到了高峰。 本文是从戏剧三要素剧作家、演员、观众出发研究科诨艺术的。天“机”自露的元代剧作家在异族统治之下与杂剧结缘,在舞文弄“墨”中寓教于乐,将一腔愤懑发泄其间。优人、优伶即演员历来受到社会的歧视,被视为滑稽调笑的脚色。尽管他们不得不以滑稽调笑谋生,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优谏的传统,在嬉笑调侃中起到劝谏的作用;同时也为生活带来了一股滑稽轻松的气氛。观众看戏首要的目的是消遣取乐,不同层次的观众对于戏剧的不同诉求决定了科诨存在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科诨为观众提供了巨大的心理空间,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体认:同时这种认识还会反作用于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人们对于戏剧科诨的关注和在生活中的模仿,证明了科诨滑稽诙谐传统对人们的精神渗透。 源于中国戏剧滑稽诙谐的传统,源于人们乐观自信的心态的科诨旨在以艺术之“轻”消解生活之“重”。
一个晚明士人的生活转轨
作者:孙展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公元1595年,袁宏道提笔给自己的舅父龚惟长写下一封书信,信中,他直言不讳地列出了世间最值得留恋的“快活”事:看遍世间的美色,听遍世上的妙曲,尝遍世间的美味…… 这个万历年间最知名的才子并不知道,这封只有数百字的书信注定要超越一封家书的意义,成为那个时代享乐主义的宣言书。如果说,在此之前,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读书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逻辑的话,那么此时,纵情游乐、狂宴欢舞,则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袁宏道个人价值追求的更迭,更是一代士人精神转轨的写照。 一个苦闷的县令 袁宏道写这封家信的时候,正在明帝国最富庶的苏州吴县担任县令,时年28岁。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能够在刚刚入仕之时就执掌如此富庶的区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袁宏道起初也颇为得意,在给哥哥袁宗道的信中,他不无夸张地写道:“弟已令吴中矣!吴中得若令也,五湖有长,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这个出身于湖北公安名门望族的才子21岁乡试中举,四年之后就进士及第。此时的仕途更是一片光明。 但仅仅几个月之后,袁宏道就厌倦了这样的官场生涯,甚至把做县令比作是人生最大的苦差。“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迎来送往的官场应酬,加之不堪负重的繁文缛节,让他连连向最亲近的好友们诉苦:“苦哉,苦哉!难矣,难矣!” 在吴县大堂上,这位县令留下最多的并不是治理县境的文告,而是一封封发给朋友的诉苦信。
坚持“六为伴”生活自潇洒
作者:张远桃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人何景明在《种麻篇》中写道:种麻冀满丘,种葵冀满园。孤尘易憔悴,独立多忧患。当行思故旅,当食思故欢。失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这位何老先生以麻喻人,说明孤身独处者,势单力薄,容易衰萎。孤独,乃老年人之大忌。那么如何避免狐独呢?只要坚持六个为伴,定可豁达享天年。
觉醒者、叛逆者、卫道者——论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
作者:包秀珍,成曙霞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觉醒者、叛逆者、卫道者——论汤显祖思想的复杂性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