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元杂剧家庭伦理剧的喜剧美学特征
作者:虞江芙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剧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从“狂狷”取向看汤显祖美学思想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张皓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异于中庸的“狂狷”取向。汤显祖的一生, 是具有狂狷气质的一生。他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期望超脱的心愿注于他的戏 剧诗歌创作,使之呈现出以“狂”为主的狂狷本色。从这种狂狷取向来看,就可 见他的尚奇气、重情趣、借梦幻写人生等创作特点的共同本质,也可见他关注 女性、同情女性、倾慕女性美的不同一般的美学倾向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
情与生:《牡丹亭》的道教文化内蕴
作者:王芳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戏曲文学作品,因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深邃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牡丹亭》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是把其作为一部传统文化经典来加以审视和分析。本文拟从道教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牡丹亭》的思想、文化底蕴。《牡丹亭》是一部以表达生命价值为主题的作品。它以“情”的概念为核心,通过对戏曲故事的叙事,艺术化地表达了作者生命观和价值取向。《牡丹亭》的“情”即“生命”这一思想主题,蕴含着深邃的道教思想、文化底蕴:首先,《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描写,深刻描摹了作者关于“情”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指向。这种“情”的生命体验和观念,具有明显的道教生命观色彩。与儒家礼教抑制情欲的生命观不同,道教主张“情即自然”、“情性为一”,尊重和体认人的情感欲望的生命伦理属性。这对汤显祖的“情”论生命观具有深刻影响。其次,《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向度和动力,通过对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情节描写,尤为凸显了其以“情”至上为生命价值观。作者借道教科仪——道场的形式,来具体描摹杜丽娘的死生转化过程;通过对道教生命仪式的艺术化处理,以及道教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表达了与道教相一致的“重生”、“贵生”的人文精神。最后,《牡丹亭》以“情”作为生命存在的美学基础,提出与儒家理学相反对的“理无情有”的美学观。作者不仅强调生命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而且提出了书写生命本真体验的文艺观。这种美学观思想,亦源自于道家道教所一向推崇的“自然”美学观。总体而论,《牡丹亭》不论在思想主题及其文本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直接源自于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哲学的高度看,《牡丹亭》实质上是对道教生命观及其价值理念的艺术化和美学化表达。
由法而情的美学转进:明代自然情论诗学观的萌发
作者:肖鹰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文艺思潮的演进,学界的共识是前期主张复古拟古,而后期主张激进情感主义。本文认为,这种前后断裂的划分,是受制于前期文论托古革新的表象,严重忽略和误解明代前期文论(集中在诗学)演进中借古求新的美学精神变革,这个变革实际上为王阳明主张的"情本体"的心学美学和其后的个人主义情感美学打下基础。本文主旨即探讨这个"由法而情"的美学观念演变历程,试图阐明前期明代文艺思想的拟古崇法,不仅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路线,反而是在"古"和"法"的前提下,确立"吟咏性情"的诗学精神。
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作者:杨剑明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汤显祖的美学生命观
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
作者:向勇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这组笔谈,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200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200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分四部分:(1)审美形而上学;(2)审美心理学;(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4)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200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1)中国美学研究;(2)西方美学研究;(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200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2)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四)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