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胡应麟诗学研究
作者:金光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胡应麟是明代中晚期文坛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生平广涉书史,学问渊博,著述宏富,与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赵用贤并称明代“末五子”,继王世贞后主持全国诗坛,为“一代诗宗”,鲁迅先生对其推崇有加,曾誉之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之一。 胡应麟的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于其诗学专著《诗薮》二十卷,分内、外、杂、续四编,虽属诗话,但内容编排体系完整:内编分体论诗,论述了古体杂言、五言、七言、近体五言、七言、绝句;外编、杂编和续编以格论诗,论述了周、汉、六朝、唐、宋、元、明历代诗,对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品评,然而这样一本体系完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集大成诗论著作,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三个视角进行观照解读,具体分三节论述: 第一章,胡应麟文质论。文质关系一直是中古文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本节首先对“文“、“质”内涵的流变进行了一番文献的考索;然后与《诗薮》中的文质论比较,认为这是胡氏评诗的一个重要尺度,多用来评论汉魏六朝诗;最后指出其内涵在汉魏多为温厚古雅的文风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在六朝多指讲究声情格律的语言形式和绮靡空洞的思想内容。 第二章,主要探讨文体与重要范畴的关系。首先对历代文论中有关文体的...
胡应麟诗法理论探析
作者:邓富华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宋代以降,诗歌如何继续演进与发展成为后世文人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唐而后,乐选律绝,种种具备,无复堂奥可开、门户可立."①后代诗人无不有盛极难继之感,要想在诗学上开新局,又绕不开对前代诗歌成就的继承,在此背景下而衍生的诗法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此后文坛一个日久而弥新的话题.作为后七子的同道,"末五子"之一的胡应麟,其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关于诗法的研讨.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一字明瑞,浙江兰溪人.万历四年(1576)举人,号少室山人,后改号为石羊生,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赵用贤并称为明代"末五子".王世贞对胡应麟颇为推赏:"若说诗者,亡虑十余家,往往可采,而独兰溪胡元瑞氏最为博识宏览,所著《诗薮》,上下数百千年,虽不必字字破的、人人当心,实艺苑之功臣,近代无两."
胡应麟在中国文献史研究上的贡献
作者:谢灼华 日期: 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胡应麟与二酉山房胡应麟,字元瑞,浙江兰溪人。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丙子(1576)中举,他的著作《少室山房笔丛》的《三坟补逸》序作于万历甲申(1584),《经籍会通》序作于万历己丑秋(1589),《玉壶遐览》序作于万历壬辰仲冬(1592),可知是活动于万历年间的作家。他与焦竑、杨慎、陈耀文齐名,是万历四大博学家之一。诗文得王世贞赏识,并得到王的提携成名。与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赵用贤等称“末五子”。著作集有《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十卷,又《续稿》十五卷。另有笔记杂著《少室山房笔丛》四十八卷流传于世。传记附《明
胡应麟在中国文献史研究上的贡献
作者:谢灼华 日期: 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胡应麟与二酉山房胡应麟,宇元瑞,浙江兰溪人。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丙子(1576)中举,他的著作《少室山房笔丛》的《三坟补逸》序作于万历甲申(1584),《经籍会通》序作于万历己丑秋(1589),《玉壶遐览》序作于万历壬辰仲冬(1592),可知是活动于万历年间的作家。他与焦竑、杨慎、陈耀文齐名,是万历四大博学家之一。诗文得王世贞赏识,并得到王的提携成名。与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赵用贤等称“末五子”。著作集有《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
为开展宋诗研究进一言
作者:白敦仁 日期: 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长期来,人们对于宋诗的评价真是各说不一。明代李攀龙的《古今诗选》没有选一首宋诗,胡应麟《诗薮杂编》引当时流行的话说,“宋人诗最善入人,而最善误人,故习诗之士,目中无得容易着宋人一字,此不易之论也”。明代中期以后,公安派反对七子,标榜苏轼,又以为宋诗超过盛唐,东坡超过了杜甫,这些评论都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倒是金人王若虚客观一些,他说;宋诗“亦有以自立”,不见得什么都不如唐,这是比较公允的。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八代诗是一种面貌,唐诗是一种面貌,宋诗又是一种面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应该说宋诗是唐诗的合理的发展和继续。黄黎洲说: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作者:朱易安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