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公安三袁论稿
作者:赵雪倩 日期: 199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晚明的思想、文学成就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人们开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这意味着: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自我突破、转换与更新的潜力及其可能性已进入了人们的思考领域和探索视野。 公安派,作为晚明文学成就的突出代表,自然值得人们... >> 详细
袁宏道的山水美学观
作者:丘振声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袁宏道(1568-1610)崛起于晚明文坛,高擎反复古主义的旗帜,使当时文坛出现了新的生机.如果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核心的"公安派"是当时文坛新思潮的领袖,而袁宏道则是"三袁"中的灵魂.他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是"公安派"的理论纲领.他还身...
袁宏道与他的《西湖游记二则》
作者:李玲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关于作者 《西湖游记二则》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明代文学家。他少年聪慧好学,喜爱文学,16岁就在家乡组织城南文学社,被推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后期著名诗文流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创作上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文学应表现出独特的个
公安派文学的分期
作者:周家洪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以三袁在不同时期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反对复古、拟古的实绩为标准,公安派文学分为兴起期、鼎盛期和衰落期。1587年(万历十五年)袁宗道文学创作由模拟复古派转变为反对复古派为公安派文学兴起的开始,至袁宏道提出公安派文学理论核心主张前的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为公安派文学的兴起期,共九年;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提出公安派文学理论的核心主张开始,到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袁宗道去世前为公安派文学的鼎盛期,共五年;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袁宏道因受袁宗道去世和京师攻禅事件的双重打击而发生转折,进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后期开始,到1626年(天启六年)袁中道去世为公安派文学的衰落期,共二十六年。在公安派发展变化过程中,三袁作为领袖在共同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各有侧重,三人分别在三个时期先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
作者:杨振华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 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天,袁宏道辞官南游,来到绍兴拜会好友陶望龄,一起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晚上,在陶望龄的书房里,袁宏道随意抽取书架上一本名叫《阙编》的诗集,凑近油灯阅读,借以打发漫漫长夜。这是一本用纸和印刷质量很差的书,甚至有些字迹印得不很清晰,但袁宏道只读了几首诗,不禁被诗的意境所感动吸引,还激动得跳跃起来,急忙叫来陶望龄,问诗的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陶望龄告诉他,诗人是同乡先辈徐天池先生,名字叫徐渭,字文长,五六年前才过世,署名田水月的画卷也是他的作品。
“心”与“声”的解读:从李贽等四位士人论乐看晚明音乐美学观念中的主体性特征
作者:王维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政治制度却愈发腐朽僵化,城市中弥漫着奢靡享乐之风,人们纷纷慕奇好异,追浮逐虚。如此种种导致了整个晚明社会在经济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年代里,作为知识精英的晚明士人们开始了对于传统思想、社会现实以及生命本身的深刻反思。他们的思想当中都有着一个共通特点,那就是视域的改变,即由过去对于“外王”的关注转向了“内圣”的修炼,由原来对于“理”的外部探寻转向了对于“心”的深度挖掘,归结起来就是由外到内,将人的主体意识视为生命存在的根本。这种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除了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主流学说——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倾向的启发。本文选取了李贽、袁宏道、汤显祖、黄道周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他们四人对于主体之“心”的不同解读囊括了王学之“心”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同时,由于四位士人都有着参禅学老的经历,因此他们对“心”的阐释当中又融入了佛道的思想在里面,以上这些理论使得他们对于“心”“声”问题的论述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另外,他们还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声”)化解了王学之“心”所存在的理论问题,这也让晚明的音乐美学理论承担了一份新的责任,即当士人的精神活动在哲学领域中得不到施展的话,也可以在音乐美学领域里得到某种落实。因此,本文认为这四位士人对于心声问题的解读,体现了晚明士人对于主体之“心”的深度追寻与全面思考,而对“心”。的不同层面的解读也引发了晚明士人对不同领域的音乐艺术的重新认识,由此使得明末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理论格局。所以,本文认为选取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本文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李贽的“心同吟同”;袁宏道的“真声”命题;汤显祖的“意趣神色”;黄道周的“声有哀乐”。他们都将“心”作为了理论的起点,但每个人对心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李贽从“圣人之心”的视角去俯视人间;袁宏道是以俗人之心去平视大众;汤显祖是以士人之心去营造自我的空间。而黄道周在心声关系的解读中以一种理性分析的态度去纠正晚明士人流于空疏的学术风气。最后,我们对晚明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态势加以总结:纵向是“心”的深层挖掘,横向是“声”的领域拓展,两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吖心”的深化认识是“声”不断拓展的基础,而“声”的不断拓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于“心”的深刻感悟。
上页 1 2 3 4 5 ... 13 14 1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