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
作者:佟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越剧是继清传奇之后改编及演出《红楼梦》最多的剧种,从民国时期至今,越剧“红楼戏”约有三十种,其中1958年的一部《红楼梦》成为了戏曲改编这部名著的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越剧在改编《红楼梦》的实践中,于剧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史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意味浓厚的文化史意义。本论文研究按历史阶段划分章节,梳理剧目资料,分析《红楼梦》越剧改编在不同时期的叙事策略、文本结构、旨趣倾向、价值取舍及其折射出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建构。戏曲改编同样会涉及的其它方面如表演、导演、唱腔等,本论文不对其做艺术分析,但对于进入21世纪后舞台表演和影视呈现所承载的视觉文化内涵,本文在第四章的第三节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进行了简要阐述。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述评,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借鉴,同时评析其中的不足和疏漏,使自己的这次研究能够成为学术史的一点补充。第一章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越剧改编《红楼梦》始于战时上海的“沦陷”期,彼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越剧选择编演《红楼梦》具有某种旨趣上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编初步奠定了越剧“红楼戏”的基本叙事架构。第二章是1949年至1954年的改编研究,之所以将界限划在1954年,是因为在这一年的9月份发生了“红学”界的大事件,即“红学批判”运动,这次由毛泽东亲自发起的、文艺及知识界全部参与的运动影响了《红楼梦》的越剧改编旨趣和立场。从新中国成立到“红学批判”之前的这段时期,越剧“红楼戏”的创演非常活跃,其改编的价值立场和叙事结构相比于民国时期骤然而变,在反封建婚俗的历史语境下,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迎合了社会大改造时期的时代话语。第三章是1955年至1965年的改编研究,即“红学批判”到文革前,这段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呈现了高水准的艺术水平。苏青和徐进改编的两部戏相映成趣,各有特色,徐进的改编本已成为经典作品。该章节分析其剧本及舞台表演的叙事学建构、价值取向及对前人作品的承袭和超越。第四章是新时期以来至当代即1978年至2014年的改编研究。这段时期《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对经典版越剧《红楼梦》进行了不同意旨的重拍。这段时期电视电影媒介的介入对舞台表演的重构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该章节还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芗剧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之道
作者:赖闽苏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芗剧,其前身是上世纪20年代传入大陆的台湾歌仔戏,而台湾歌仔戏又是明末清初时,移居台湾的漳州、泉州一带的民众在原先漳州地区的锦歌和采茶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后来传入台湾的弋阳腔、白字戏、乱弹戏、四平戏以及京剧等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由于传回大陆的台湾歌仔戏主要的传布地域以漳州芗江为中心,所以被称为“芗剧”。可以说,芗剧与台湾的歌仔戏是同根同源,有着血缘关系而不同称呼的同一剧种。目前,芗剧(歌仔戏)流行于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作为福建众多地方传统戏曲中的一支,芗剧的发展历史,不过百年左右。在中国地方戏曲中,芗剧无疑是较为年轻的剧种。然而,在目前传统戏剧的发展普遍不景气的大前提之下,芗剧(歌仔戏)虽然在台湾等地颇受欢迎,在大陆却是一番明显的萧条景象,尽管闽南一带的民众仍会将芗剧用于朝会酬神的仪式,但除此而外,则鲜为人知。如果我们以同样仅有近百年历史的越剧来作一对照,越剧与芗剧同为南方地区的地方性传统戏曲,但它已然成长为仅次于京剧全国第二大传统剧种,并且仍旧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生命力。这与芗剧的落魄景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因此,本文试图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以越剧的成功经验为对照的前提之下,从芗剧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的特质以及芗剧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系统、深入地探讨当代芗剧的生存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芗剧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对芗剧在当下的复兴与发展的策略,即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剧种本身的艺术特征同时的市场化,略陈管见。
李慧娘纵横谈
作者:周育德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朝初年,瞿佑作了一篇小说《绿衣人传》,收在《剪灯新话》里。随着此书的流传,李慧娘的故事很快进入了戏曲作家的视野。万历年间,宁波鄞县的剧作家周朝俊根据这篇小说加以生发,创作了一本传奇《红梅记》。从此,《红梅记》就成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剧目,四百年来流传不绝。
越剧《李慧娘》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作者:晓微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2010年12月18日,由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出品、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越剧《李慧娘》,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该剧根据明代周朝俊的传奇《红梅记》改编,讲述的是南宋书生裴禹与权相贾似道侍妾李慧娘离奇的爱情故事。包括昆剧、京剧、婺剧、越剧、秦腔、川剧、晋剧、淮剧、扬剧、蒲剧、河北梆子等在内的地方剧种均演绎过这个故事。
小評鶯鶯——談越剧青年演員朱东韵的表演
作者:黄文錫 日期: 196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員朱东韵同志,成功地扮演了《西厢記》中的鶯鶯,看后頗有感受。鶯鶯的反封建性格是有它的特殊性的,她是相国千金,幼承庭訓,封建礼教的影响对她不能說不深,但尽管如此,却阻止不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二者之間的矛盾在这位端庄靜淑的鶯鶯身上表現得非常复杂。表演鶯鶯,除了要求演員深刻地认识人物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外,还必須善于掌握人物这种复杂的性格,才能揭示人物勇于突破封建束縛、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朱东韵同志的表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較好,而且富有独創性。
中国戏剧明天会更好
作者:团圆 日期: 2006.11.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剧明天会更好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