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徐渭与汤显祖戏曲创作之心学比较
作者:徐坤,车录彬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和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处于明代,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对内心有着深沉的观照,在剧作中则表现出了求真的文学品格及独特的艺术追求。本文试图从心学角度对二人戏曲创作上的这些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展示出其似与不似之处,以对他们的剧作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
汤显祖与公安派关系论略
作者:王承丹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是晚明的重要作家之一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中最有影响的诗文流派。汤显祖与公安派关系密切 ,主要表现为 :首先 ,汤显祖先于公安派作家崛起于文坛 ,前者是后者某种程度上的先驱 ;其次 ,他们又是反对文学复古的盟友 ;第三 ,汤显祖与公安派成员共同的理想基础是阳明心学 ,他们都崇仰李贽
阳明心学儒佛之辨对汤显祖及其创作的影响
作者:丁芳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界一般认为"后二梦"体现了汤显祖的佛学出世思想,与《牡丹亭》在思想主旨上截然不同。实际上,"后二梦"更能反映汤显祖对儒学立场的坚持,这与他承袭自阳明心学的儒佛之辨有直接关系。心学学者认为儒与佛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思维方式,而在于是否遗弃人伦。《牡丹亭》歌咏基于青年男女人欲基础上的"至情",强化了儒与佛的人伦屏障。汤显祖在万历二十七年到三十年中,遭受丧子、罢官等打击,仍拒绝了达观的殷勤接引;在他同期创作的"后二梦"尤其是《南柯记》中,立足人伦底色上的"情"之自觉依然清晰,"情了为佛"的命题似有儒释合流的色彩,但其本质是汤显祖在悲苦心境中对儒学立场的坚持。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
作者:左东岭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
作者:左东岭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文是对阳明心学与汤显祖言情说关系的研究.文章认为,汤显祖的言情说受到秦州后学罗汝芳生生之仁心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贵生的哲学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这种以生生之仁为核心的重情思想包含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新特征.文章通过对阳明心学与汤显祖关系的考究...
“心”与“声”的解读:从李贽等四位士人论乐看晚明音乐美学观念中的主体性特征
作者:王维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政治制度却愈发腐朽僵化,城市中弥漫着奢靡享乐之风,人们纷纷慕奇好异,追浮逐虚。如此种种导致了整个晚明社会在经济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年代里,作为知识精英的晚明士人们开始了对于传统思想、社会现实以及生命本身的深刻反思。他们的思想当中都有着一个共通特点,那就是视域的改变,即由过去对于“外王”的关注转向了“内圣”的修炼,由原来对于“理”的外部探寻转向了对于“心”的深度挖掘,归结起来就是由外到内,将人的主体意识视为生命存在的根本。这种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除了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主流学说——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倾向的启发。本文选取了李贽、袁宏道、汤显祖、黄道周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他们四人对于主体之“心”的不同解读囊括了王学之“心”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同时,由于四位士人都有着参禅学老的经历,因此他们对“心”的阐释当中又融入了佛道的思想在里面,以上这些理论使得他们对于“心”“声”问题的论述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另外,他们还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声”)化解了王学之“心”所存在的理论问题,这也让晚明的音乐美学理论承担了一份新的责任,即当士人的精神活动在哲学领域中得不到施展的话,也可以在音乐美学领域里得到某种落实。因此,本文认为这四位士人对于心声问题的解读,体现了晚明士人对于主体之“心”的深度追寻与全面思考,而对“心”。的不同层面的解读也引发了晚明士人对不同领域的音乐艺术的重新认识,由此使得明末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理论格局。所以,本文认为选取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本文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李贽的“心同吟同”;袁宏道的“真声”命题;汤显祖的“意趣神色”;黄道周的“声有哀乐”。他们都将“心”作为了理论的起点,但每个人对心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李贽从“圣人之心”的视角去俯视人间;袁宏道是以俗人之心去平视大众;汤显祖是以士人之心去营造自我的空间。而黄道周在心声关系的解读中以一种理性分析的态度去纠正晚明士人流于空疏的学术风气。最后,我们对晚明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态势加以总结:纵向是“心”的深层挖掘,横向是“声”的领域拓展,两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吖心”的深化认识是“声”不断拓展的基础,而“声”的不断拓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于“心”的深刻感悟。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