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汤显祖《牡丹亭》与“青春版”比较研究
作者:钱颖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文以原著汤显祖的《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2007年百场纪念版的舞台演出的影像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评析剧本比较与剧本改编。论文主要从剧本情节内容、剧本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比较原著与"青春版"《牡丹亭》二者差异。
汤显祖《牡丹亭》与“青春版”比较研究
作者:钱颖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文以原著汤显祖的《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2007年百场纪念版的舞台演出的影像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评析剧本比较与剧本改编。论文主要从剧本情节内容、剧本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比较原著与"青春版"《牡丹亭》二者差异。
《牡丹亭》的前世今生——汤显祖《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出目形式的对比分析
作者:邬清清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白先勇以现代意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作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个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者的诸多不同。通过对两者文本出目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前后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汤、白二人在个人意识与戏剧意识方面的不同。指出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汤显祖《牡丹亭》的内涵以及应当如何看待青春版《牡丹亭》都具有启发意义。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兼谈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李砚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昆曲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瑰丽的爱情传奇,以雅典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多年来不绝于舞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由台湾著名学者白先勇先生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范围内的上演,更带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本论文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和音乐本体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昆曲形成发展史的回顾;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艺术分析,是全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其《牡丹亭》创作理念的分析,然后从剧情、人物形象概述、主要矛盾分析入手,并选取了《游园》、《惊梦》、《拾画·叫画》三出成套唱腔,对其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南昆风格戏曲唱腔的特点;第三章是对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成就及影响的总结,希望能够对昆曲的保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助益。
《牡丹亭》的前世今生——汤显祖《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出目形式的对比分析
作者:邬清清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白先勇以现代意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作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个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者的诸多不同。通过对两者文本出目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前后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汤、白二人在个人意识与戏剧意识方面的不同。指出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汤显祖《牡丹亭》的内涵以及应当如何看待青春版《牡丹亭》都具有启发意义。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
作者:宋俊华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白先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后,先后在两岸三地和国外演出近百场,在海内外掀起了白旋风和牡丹热,与400多年前至情版问世时的盛况遥相呼应。从汤显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经历了从建构到重构、解读的历程。意趣神色的创作理念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激荡,使汤显祖打出至情的大旗;而昆曲情结、文化复兴的使命感与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的时代潮流相呼应,则使白先勇用青春来感召观众。在经典热的今天,梳理《牡丹亭》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的过程,反思文人如何用自己的理念来塑造经典,不仅对于审思当下的经典热具有借鉴意义的,而且对于揭示我国戏剧发展中的文人化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